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现代的高考相当于古代的哪一级科举考试呢(现代高考跟古代科举有什么区别)

导语:现代的高考相当于古代的哪一级科举考试?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在很多时候已经被人们理解成了“读书改变命运”。高考,也确实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

古代比较完善的选拔人才制度是科举考试,帝王们非常重视。现在的高考,虽然不同于过去的科举,但仍然沿袭下来了不少科举考试的习惯做法。那么,现在高考相当于古代哪一级考试。小编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即古代高考,比较规范正式的考试应起源于汉代。汉平帝时,每年对在京的博士弟子员考试一次,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科。凡考中甲等者即可授予官职,谓之科甲出身。但这也只是科举考试的萌芽阶段。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朝廷特设进士科,广招天下文士,从此,科举考试才成为真正的利禄之途。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大致相同。下面只就清代的科举制度加以简单的叙述。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科举考试制度的确弊端明显,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考生的分数压倒门第、血统、关系、金钱等等诸种因素,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即使今天,弊端重重的考试制度仍然为各国广泛采用,目前仍无更好的、更易操作而实用的制度能够将其代替。

现代高考相当于古时的考秀才,只有考上了秀才,你才有可能考举人,考状元。就好像你只有考上了大学,才能有资格考研,考博、考公务员。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