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文献是什么(目录学与古代学术源流)
导语:古文献学小札(二)——从《目录学发微》谈起
崇政殿说书(白靖沧)
读书时,目录学老师推荐先读《目录学发微》一书。去图书馆寻来,读了几遍也不知道其中到底写了什么,读完也是懵懵懂懂。万般纠结的时候,读了来新夏先生的《古典目录学浅说》和黄永年先生的《古文献学四讲》,这才走入了目录学的大门。再回头看《目录学发微》,也就知道其中写了什么了。
《目录学发微》是余嘉锡先生民国时编写的讲义。讲义有针对性,针对于学生,告诉其这门课的总体含义、概念、发展过程等等。说来应该和普及读物差不多。但是如果没有目录学基础去读这本书,便是摸不到门径,反而会产生畏难情绪。余嘉锡先生也说:“盖昔之学者皆熟读深思,久而心知其意,于是本其经验之所得以著书。至其所以然之故,大抵默喻诸己,未尝举以示人。”学者著书,很多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编辑和整理材料,进而有“想当然”或“本就是”这样的心态,很多应当阐明的地方,从他们自身角度考虑却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便让读者读不懂,或摸不清书中脉络,影响阅读效果。可惜的是,余嘉锡先生知道此种情绪,却在自己的著作中也走了这条路子,不得不说遗憾。从这点上来说,《目录学发微》并不是十分适合初学者阅读。对于具有一定目录学基础的读者来说,阅读《目录学发微》这本书就不像初学者那样艰难,很多地方顺着余嘉锡先生的思路过来,材料也是学习目录学时常见到的材料,轻而易举便能知道该书大略讲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提到。
那么什么是目录学?
周祖谟先生在《目录学发微》的前言中说:“目录学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书籍文献目录,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一门传统的学问。”从这句话中我们要分析出几个信息:首先,这里的目录学研究的是中国古代书籍文献目录,也就是其研究对象是古代的书籍文献中的目录。“目”指的是篇名或者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知道了这两字的含义,大概也就对目录有了最初的印象。其次,“考镜源流,辨章学术”,这是说目录学的作用,出自章学诚《校雠通义·序》中,大意是说,目录学要通过叙述文献的思想内容,考证作者的学术流派、渊源以及成就,来阐明学术思想的源流和发展。最后,目录学是一门传统学问,“传统”就意味着它现在具有“过去的”这样一个时间范畴,不能与现代目录学的含义及适用范围混淆。
《目录学发微》一书,首先从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谈起,其次是解释“,目录”一词的含义,为其释名。然后讲解了目录的几种类型:篇目、续录、小序和版本序跋。讲清了这些基础概念后再叙述目录学的源流,也就是其发展历史,最后谈了一下目录学分类及其沿革,书后有《古今书目分部异同表》,十分实用。
这里要稍微谈一下目录学的作用。几日前,网上有位朋友问我目录学要怎么用,怎么样才能“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似乎用目录学的教科书就可以解答,但因之在学完文献目录学之后还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深知这个问题不能以教科书来解答。今就《目录学发微》以及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
首先,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个作用相关的,是带有解题的目录书。“部类之后有小序,书名之下有解题”,这样的目录书是最直接用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作用的。余嘉锡谈及“有解题者之目录功用”时,总结了六条,下列之:
一、述作者之意,论其指归,辨其讹谬;
二、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
三、一书大义,为举其纲,书有亡失,览其目录,犹可想见本末;
四、品题得失,藉以求古书之崖略,辨今书之真伪,并核其异同;
五、择探群艺,研核臧否,为校雠之总汇,考镜之渊棷;
六、阐明指要,资学者博识。
这里说得很详细,而这些作用的具体表现,余嘉锡先生也有所总结。
一、篇目,所以考一书之源流;
二、叙录,所以考一人之源流;
三、小序,所以考一家之源流。
解题类目录书这三种体例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也一目了然。
再引释智昇《开元释教录·序》中所说:“夫目录之兴也,盖所以别真伪,明是非,记人代之古今,标卷帙之多少,摭拾遗漏,删夷骈赘,提纲举要,历然可观也。”也就是说,解题类目录书的作用,就是为了记录古书的各种信息,包括作者、卷数、内容等,让人们了解古书的流传、真伪,从而得知学术的发展脉络,以期为后人研究铺平道路。
最后谈一下目录学的入门。
前文提及来、黄二先生的书,均可作目录学的入门书。然后读张之洞的《书目答问》。读完此三种,可以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完这些也就基本对目录学有所认识了,之后就因人而异了。
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张之洞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研究中国传统文史的人,或是爱好者,建议都应该先读一些目录学的著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