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的句子(孔子谈中庸)
导语:《中庸》:孔子眼中的中庸之道,感叹很多人都做不到
我们常说的中庸之道,其实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至少在孔子眼中,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孔子曾多次直呼:中庸之道,要么众人很难做到,要么做到了也很难坚持。
首先我们说一说这么难以做到的中庸之道,究竟是何意思?基本来说,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凡事执两用中,是为中庸。也就是说,不要走极端,学会用一种不偏不倚的眼光和视角看待问题。
第二,中庸代表着一种原则性,中不偏,庸不易,面对自己的主张和原则,始终如一去坚守去践行,当然包括中庸之道本身,也应该去践行。
第三,中庸者,中用也,指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价值,处在某一个位置,都要做好这一个位置的事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一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误会成这样一种状态:凡事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甚至稀里糊涂怎么都行。这是一种误读,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中庸的概念,和老子的无为的概念,这两个词汇,都是容易让人望文生义,产生肤浅片面的理解和误读,一定要多加注意。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把中庸拿来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条件,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小人反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君子懂得适可而止,小人却无所顾忌,肆无忌惮。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庸之道,代表着一种自我约束力,代表着一种原则性。
孔子又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之道是最高的德行,但人们很少能做到且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孔子也曾分析人们做不到中庸之道的原因,“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聪明的人做过了头,愚蠢的人又做得太少太不够。你看看,这不是刚好刚中庸之道的要义反着来吗?要么过头,要么不及,完全就是背道而驰。
但是毕竟还是有人实施了中庸之道,但是却未能使其彰显发扬光大,“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这一句跟上一句十分相似,区别在于这是在讲中庸之道即便实施,也未能彰显的原因。其意思是说,就算实施了,好像大家并没有得其精髓,“鲜能知味也”。这是在强调,中庸之道要细细揣摩,慢慢品味,才能得其要旨。
在孔子看来,中庸之道之所以难,还有一点就是很多人难以坚持,践行了一段时间,放弃了,这种人大有人在。“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人都觉得自己聪明,但选择中庸之道,却连一月时间也坚持不了。这是在说,对于大多数让你来说,持之以恒的精神太缺乏了。
至此,我们已经大体知道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之所以难的几点具体说法,那有没有践行中庸之道做的特别好的人呢?有的,孔子举个两个例子,一是颜回,二是历史上的舜帝。颜回是孔子非常认可和喜欢的学生,践行大道而能一直持之以恒,深得孔子赞许。而舜帝因为奉行中庸之道,礼贤下士,善于向任何人请教,善于观察事物,分析其中的道理,遂成一代明君。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庸之道也持之以恒践行,的确不是一件简单之事,既要深刻准确地理解它,认可它,接受它,践行它,又要坚持去做,并且不断总结,不断归纳,有追求有原则,有自我约束力,凡此种种因素结合,才能算是真正践行了中庸之道。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