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孩子不爬就走路怎么办(小孩不爬直接走有什么坏处)

导语:孩子“不爬就走”?违背发育规律,这3个方面可能有弱点

前几天去同事家做客,他家9个月大的宝宝正在爬行垫上爬得尽兴,肉嘟嘟的身子一扭一扭,可爱极了。

然而,孩子奶奶看到这一幕后,三步并做两步,赶紧把娃抱起来放在了沙发上。

“妈,你让他在垫子上爬一会儿呗!孩子多爬爬对发育有好处。”

“爬什么爬,多脏呀!我乖孙子到时候直接走,比爬来爬去强多了!”

显然,婆婆根本听不进去同事的意见,觉得孩子“不爬就走”是好事。

但实际上呢?

“三翻六坐九爬周走”,每个孩子生长发育都遵循固有的自然规律。

孩子爬得少、不爬就走,似乎看上去不是什么问题,甚至有人觉得这是孩子聪明过人的表现。

可是,“不爬就走”的孩子,在发育上可能存在不足。

很多成年后出现的身体问题,向前追溯,都能在婴儿爬行时期找到答案。

孩子“不爬就走”,多数是人为干预

与同事婆婆的观念类似,在很多老一辈人看来,孩子爬与不爬根本没什么大不了,“不爬就走”反而是聪明的象征。

但事实上,孩子“不爬就走”,大多都是人为干预宝宝大运动发展的结果。

BBC纪录片《婴儿的秘密生活》中,介绍了一名自由成长的婴儿,大运动能力究竟是如何发展的。

其中翻身、坐立与爬行动作,并不会完全遵循“三翻六坐九爬”的规律。

而是宝宝在学会翻身后,会逐渐探索爬行的各种姿势,最后在爬行过程中,学会独立地坐起来。

坐和爬,这两个动作几乎是同时发生的。

那如果宝宝没有通过“爬”来学会“坐”,而是靠大人“拔苗助长”,经常刻意地保持坐姿,会怎样呢?

宝宝的背部和臀部的肌肉就会得到更多锻炼,变得富有力量,扶着茶几或者电视柜之类的物品直接站起来。

紧接着,通过不断地练习后,宝宝就会直接跳过爬的阶段,逐渐过渡到慢步走,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不爬就走”。

“不爬就走”违背发育规律

爬行动作看似简单,没什么难度,但其实是婴儿大动作发展的重要一环,对宝宝的身体、认知能力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身体协调能力

我们的耳蜗内有一个器官,叫前庭,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人体的平衡能力、帮人判断距离和方向。

大量的爬行训练,可以锻炼宝宝的前庭系统,促进其身体协调能力发展,“爬够才走”的孩子平衡能力会更好。

比如两名同龄的孩子同时在平衡木上行走,“爬够才走”的孩子很容易就能从头走到尾,而“不爬就走”的孩子很可能需要经过三番五次的练习才可以。

2.认知能力

宝宝在爬行过程中,不仅身体会得到锻炼,通过不断探索周围的事物,还能够加强自我意识,实现认知能力发展。

从发展心理学来说,自我位移的实现,对婴儿的认知和心理社会方面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而如果孩子“不爬就走”,从扶站到走路这段时间内,几乎都无法实现独立的位移,难以在移动中感觉空间和时间,不利于其认知能力发展。

3.个人体态

爬行时,宝宝的手臂、膝盖、腿、腹部、脚丫等部位都需要利用起来,不仅能够锻炼背部肌肉,而且还能让脊椎与盆骨更加灵活。

孩子在长大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个人体态上的问题,比如含胸驼背、颈椎病等等,都是因为孩子背部肌肉太弱,脊椎和盆骨不够灵活导致的。

孩子多爬行,就能很好地避免类似问题发生,使孩子长大后有一个更好的体态。

怎样帮宝宝练习爬行?

1.提供适宜爬行的环境

宝宝练习爬行,对其自身而言,初衷并非“锻炼身体”,而是通过爬行动作得到快乐,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探索。

因此,我们要帮娃练习爬行,一定要提供一个适宜爬行的环境。

但除了要确保环境足够安全之外,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切忌环境过于单一。

否则宝宝爬来爬去感觉没什么乐趣,也不利于其爬行能力发展。

2.提高宝宝对爬行的兴趣

在宝宝爬行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引诱”。

比如把宝宝感兴趣的玩具放到正前方,家长陪着宝宝一起爬行,做一些搞怪的动作等等,都能提高宝宝对爬行的兴趣,爱上这种特殊的移动方式。

3.帮娃矫正姿势

宝宝刚开始学习爬行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比较怪异的姿势。

比如膝盖用不上力气、只用肚子向前挺,努力抬头、却无法移动等等。

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进行纠正,给娃示范正确的姿势,逐步帮宝宝掌握爬行的能力。

结语:

宝宝长大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

爬行动作看似简单,但却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必经阶段,有很高的重要性,关于宝宝成长的事,每一件都急不得。

今日话题:你家宝宝是“爬够才走”,还是“不爬就走”?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姬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