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五首诗(刘禹锡写的什么诗被贬)
导语:刘禹锡被贬时写的一首五绝,为何余味无穷?妙在倒叙法
(全文共2800字,读完大约需要7分钟,这是一首好诗,如果您暂时没有时间,建议先收藏哦)
五言绝句,因为字数太少,诗人的感情很难全部表达出来,所以格外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是如此,被历来读者赞叹。
那么这首诗为何能余味无穷?
很多人认为,诗人用词很巧妙。
但我认为,诗人采用的倒叙结构法才是关键。
我们来读一读。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写作背景:这首诗的具体写作时间不详,只知道是刘禹锡被贬南方时所作。
有人认为,只要读懂了诗人的感情,就读懂了诗。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比如这首诗,诗人的感情就很容易读懂,这明显是一首思乡诗。
但是,您未必能读懂诗中的感情脉络。
如果读不懂感情脉络,您就很难理解诗人的构思,自然也就体会不到诗人的妙手。
我们一起来仔细地品一品。
刘禹锡
1、何处秋风至?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
乍读这一句,是不是感觉很吸引人?
我们很容易跟着诗人的思路,去寻找秋风是从哪里来的。
但如果我们仔细读,就会发现它很不合理。
您先跳出这首诗,我问您:秋风从哪里来?
很不好回答,对吧?
因为秋风,并不属于某个具体地点的特/有事物。
比如,湖南的秋风和湖北的秋风有什么关联吗?
山东的秋风和山西的秋风又有什么不同呢?
所以您看,诗人这一问是不是莫名奇妙?
这就是诗歌的特点之一:不合理的事情,通常都是合情的。
诗人到底表达了什么感情?
我们接着读下一句。
大雁
2、萧萧送雁群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这句话的意思是:萧萧的秋风送来了一群群大雁。
这句话就更莫名其妙了!
大雁是秋风送来的吗?
不可能啊!
大雁之所以在秋天往南飞,是因为北方结冻,无法觅食。
这与秋风有什么关系?
估计有人听我这样问,又要反驳了: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感情,哪里会在乎这么多逻辑?
我认为这是误解。
事实上,我们只有找到了诗中不合逻辑的地方,再按照诗人的思路来回答它,这样才能推断出诗人的感情。
这就是我读古诗的方法,供您参考呢。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认为大雁是秋风送来的呢?
我们要把前两句连起来读。
首先,诗人认为秋风来自某个地方;
其次,大雁是秋风送来的。
您看,虽然我们不知道秋风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我们知道,大雁是从北方来的。
而大雁又是秋风送来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秋风也来自于北方!
您再仔细品一品,看看这个逻辑有没有问题?
这就是诗人在前两句要表达的观点。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表达这个观点呢?
我们继续读第三句。
秋风
3、朝来入庭树朝,指清晨。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清晨,秋风来到庭院中的树木上。
这五个字信息量有点大。
我们慢慢来。
首先,谁入了庭树?
这很简单,诗题和前两句都告诉我们,是秋风来了。
然后,诗人是如何得知秋风来了?
有人会说,因为风吹树叶啊,这还看不出来嘛。
但是我们不能瞎猜。
其实诗人已经告诉我们了,就是“萧萧”两个字。
诗人听见了风吹树叶的“萧萧”声,所以才得知秋风来了。
这都很好理解。
但是怪就怪在这个“朝”字,也就是清晨的意思。
这个字很容易被忽略,但是含义很深。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秋风是在清晨的时候来的?
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句话:诗人在清晨,听见了庭院里风吹树木的萧萧声,然后他判断是秋风来了。
很显然,诗人此刻并不在庭院里。
他在哪里?
这个“朝”字就暗示出,他应该还在房间里睡觉。
您看这句话是不是很有意思了?
诗人清晨还在睡梦中,突然听见了庭院里风吹树木的萧萧声,他判断是秋风来了。
这里就非常奇怪:诗人为什么能仅凭声音,就能准确地判断是秋风,而不是夏风?
你可能会说,因为现在是秋天啊,所以是秋风。
好,那我们来看下一句。
4、孤客最/先闻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孤独在外的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怎么样?
“最/先”两个字,就说明之前一直是夏风,而今天清晨来的才是秋风。
很显然,诗人就是这个孤客。
秋风刚来,就被他听到了。
对吧?
这就回到了我们上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能仅凭声音,就能判断是秋风,而不是夏风?
这个问题才是这首诗的关键,也是这首诗的余味。
那么这个问题该如何回答呢?
我要先问您一个问题:如果仅凭声音,您就能准确地判断一个物体,这说明了什么?
这应该很容易回答:您肯定对这个物体发出的声音非常熟悉。
是不是这样?
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诗人对秋风的声音非常熟悉。
所以他才能够在睡梦中仅凭声音就判断出秋风来了,这也是他能够确信自己“最/先闻”的原因。
因为没有人能比他更熟悉秋风的声音。
您看,这个逻辑是不是很顺?
那么问题又来了,他为什么会对秋风的声音如此熟悉?
这个问题好像又不好回答了。
其实诗人在前两句已经埋下了伏笔:因为秋风来自北方。
您看,诗人的家在河南,而他现在正被贬南方。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诗人心中,秋风就是从家乡来看望他的朋友!
对,您没有看错!
秋风,并不是诗人产生思乡之情的外在因素,而是来自家乡的朋友。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这就是刘禹锡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还有佐证:
刘禹锡喜欢秋天,所以写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喜欢秋风,所以写出了“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特别是《始闻秋风》这首诗,如果您仔细读,就会发现刘禹锡就是把秋风当成朋友的。
我们先来理一理这首诗的脉络。
5、整首诗的脉络梳理
首句,诗人问秋风从哪里来;
次句,诗人看见了秋风送大雁到来;
三句,诗人在睡梦中,听到了秋风吹动庭院树木的声音;
四句,诗人判断自己最/先听到了“秋风”。
您看,这就很矛盾了:前两句,诗人已经看到了秋风,那么为什么后两句又说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呢?
很明显,诗人用了倒叙的方法。
正常顺序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睡梦中听到了风吹动庭院树木的声音,他对这个声音很熟悉,所以判定自己最/先听到了秋风,他这才问自己,秋风从哪里来呢?然后出门看,看见秋风送大雁从北方过来。
也就是说,后两句应该在前,前两句应该在后。
您看,诗人刚开始听到风声,只能判定这是秋风的声音,但并没有确定秋风就是来自家乡,所以他才自问了一句“何处秋风至”,等到他出门看到了大雁到来,这才确信秋风正是来自于北方的家乡,原来是家乡的朋友到了!
诗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感情?
毫无疑问,家乡的老朋友来了,自然是欣喜之情!
所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外地听到秋风的欣喜之情,当然这也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是不是和您想的不一样?
您如果还有怀疑,不妨再回头看一遍我的分析。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采用倒叙的方法呢?
这有两点妙处:
(1)通过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让读者跟着诗人的思路往下读,所以我们才得出了“秋风是从北方来的结论”;
(2)留下余味,含蓄不尽,让读者思索:诗人为什么会“最/先闻”呢?
试想,如果按正常的顺序,也就是前两句和后两句颠倒,读者只需要按顺序读完,就能读出诗人隐藏的感情,这首诗就不会这么含蓄,也不会读起来这么有味。
这就是诗人的妙手。
您认可我的观点吗?
欢迎留言讨论哦。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我是沉于古诗,如果您喜欢,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本文内容由小萱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