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的原因(雍正秘密立储在哪里)
导语:雍正皇帝的“秘密建储”制度用意何在?乾隆之后有几位皇帝用过?
像历史上绝大多数专制王朝一样,清朝皇帝实行父死子继的世袭制。自清太祖努尔哈赤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基业后,后来的十一位清朝皇帝,都是努尔哈赤的直系后代。
不过,清朝的世袭制与其他朝代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数朝代的世袭制都遵循“无嫡立长”的原则,并且,每位皇帝在登基之前需被预立为皇储。清朝的继承制与历代有些出入,除了清穆宗载淳之外,努尔哈赤之后的清朝皇帝均非长子。
这里,至于载淳为何成了特例,笔者认为:完全是因为载淳的弟弟在出生后没多久便夭折了,所以,根本没有皇子与载淳争夺皇位。
清朝的继承制更像北方民族的汗位推选继承制,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位皇帝都是由八旗贵族联合推选的,并没有经历过册立太子的过程。清圣祖登基后,希望能够参照汉族历代王朝的继承方式,尝试将皇长子允礽册立为东宫太子。
但是,由于允礽的表现不尽人意,无法符合康熙心中皇储的标准,所以,没过多久允礽便被废去了太子之位,反倒是声名不显的胤禛最终摘取了胜利果实,继承了大清江山。清世宗登基之前,满清皇室曾发生过多起皇子夺位事件。所以,鉴于这些手足相残的教训,世宗实行了一种“秘密建储”的制度。
那么,何为“秘密建储”呢?
其实就是老皇帝将心目中的最佳人选写在纸上,随后,将其密封入盒中,将盒子摆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后。老皇帝驾崩后,皇子们将匾额后的盒子取出,按照先皇留下的指示,拥立新君登基。这种制度一直沿用至道光,不过,“秘密建储”制实行的方式虽大同小异,但是,历代皇帝在实行时亦有些细节上的不同。
乾隆在登基后将二儿子永琏立为皇储,可惜永琏英年早逝,乾隆便改立十五子永琰为太子。咸丰临终之际,召见亲王大臣,留下亲笔手谕,将皇长子立为皇太子。
那么,雍正“秘密建储”的用意何在?
第一,预先指定继承人,保证了皇位继承的有序。
第二,不明确公布皇位继承人,阻止了继承人形成权力集团。因此,雍正皇帝故意布疑阵, 在各方面都使四阿哥弘历、五阿哥弘昼分庭抗礼,让人相信他们都有即位的可能。
密建皇储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为原则,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乾隆以后,嘉庆、道光、咸丰三位皇帝,都是按秘密建储制继承皇位的。
这里,我们再说一点,清朝皇帝与历朝历代统治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清帝非常重视“显尊”,几乎两千年来,汉族皇帝显尊的毛病被清朝皇帝给全盘继承了。
比如:清帝颇讲排场,不但在平时住着奢华的紫禁城,出巡时也要住在富丽堂皇的行宫里。为了区分皇家建筑与民间建筑,朝廷严格约束了民房和官邸的制式,禁止民房和官邸的门户和院墙加盖黄绿两色的砖瓦,屋脊上雕刻的动物也受到严格限制。除此之外,清朝皇帝格外喜欢“御”字,例如皇帝出巡叫“御宇”,登基上位是“御极”,所有皇帝的饮食和日用品均要冠以“御”字。
与明朝的皇帝相比,清朝皇帝更加看重礼仪。明朝文武百官觐见皇帝,只需按照官职四拜或五拜,清朝官员觐见皇帝则一律要施三拜九叩的大礼,就连远道而来的外国使者,也要向清帝行三拜九叩之礼。咸丰登基后清朝国力衰微,在西方列强的强烈反对下,外国使臣见中国皇帝这才不再行跪拜礼。明朝大臣在答诏时,往往以“卿”自称,清朝大臣则自称为“奴才”,在奏章中往往以“某奴才跪奏”作为开头。
明清两朝的皇帝的谥号、庙号也有极大的不同,这是最能展现清朝皇帝显尊意识的一面。
明朝除太祖和成祖之外,其余皇帝的谥号和庙号均未分开,且谥号的字数在十个以内。在所有明朝皇帝中,成祖的谥号较长,共有十七个字:“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庙号则为“成祖”。除了成祖和太祖之外,其他明朝皇帝的庙号均取自谥号中的一个字,例如:明仁宗的谥号和庙号合用了一个“仁”字。
反观清朝,除了末代宣统皇帝之外,所有皇帝的谥号和庙号都是分开的,而且,不论清帝英明神武或昏庸无能,他们的谥号均由二十余字的谄谀之词组成,无一例外。例如:穆宗同治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最平庸的皇帝,他的一生政绩平平,几乎毫无作为,但是,他的谥号的字数却比前朝成祖朱棣还多四个,是为:“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毅”,共计二十一字。
通常来说,每个皇帝谥号中的最后一个字是最关键的,所以,同治皇帝又被称作“毅皇帝”。清朝皇帝的谥号除了字数较多且不名副其实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累加”。例如:顺治帝原本的谥号仅有十九个字,但后来又被子孙增加到二十五字。
参考资料:
【《清史稿》、《大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