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汉朝的年号为什么那么多(隋唐皇室自称汉人)

导语:为何汉、隋、唐、宋等王朝皇帝年号一大堆,而明清却一帝一年号?

自上世纪初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以后,延续了两千余年的帝王年号纪年法就画上了句号。不过它却留下了一个至今都吸引人的话题:为何宋代及以前帝王常有多个年号,而明清时期的帝王基本只有一个年号?

一、年号与年号纪年

在很多人眼中,历法的发明是人们步入文明的一大标志。早在我国传说中的上古时期,历法就经由天皇氏、黄帝等走进人们的生活。历法指导下的耕种推动了我国古代的发展。因此说“得历法者得天下”其实也不为过。而如此重要的历法会与后来象征掌控着天下的帝王的年号产生联系,则还因改元一事做了桥梁。

改元的历史比帝王年号纪年还要长。据清人赵翼考证,先秦时君主们在继位后就会进行改元,以表示“顺天更始”。因为改元对应着新的开始,人们亦将改元的某一年视作“元年”。《春秋》中即不乏“隐公元年”、“桓公元年”这样的记载。

而待改元的传统延续至汉武帝时期 ,改元的这一年又获得了一个专门的名称。这个名称便是“年号”。年号从字面上来看常带有昭示圣德、顺应天瑞、祈求避祸等意义,相比于传统的“鲁哀公某年”、“周厉王某年”更具有文学性和政治意蕴。所以人们也自汉武帝时起用年号纪年“取代”了改元纪年。

诚然,年号纪年在发端时本质上还是改元纪年,只不过是将纪年时所用的谥号换成了年号。但自汉武帝开头后,许多帝王于在位过程中还会改元,将年号更换。由此不仅传统的改元发生意义上的拓展,独具特色的年号文化也应运而生。

二、宋及以前年号纪年的传统

年号始于汉武帝,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但两汉之后人们对汉武帝到底在何时开了这一先河曾产生过一定的误解。隋人费长皇、唐人颜师古等都认为,汉武帝在继位改元时就确定了第一个年号,即“建元”。但据明清以来诸多学者考证,汉武帝实际上是在继位27年后才开始定立年号。第一个真正与纪年产生联系的年号是“元鼎”,这一年是元鼎三年(前114)。我们熟知的“建元”、“元狩”等年号则是武帝后来追加的。

说到这,你或许会发现一个“矛盾”:若按照年号对应改元的观点,汉武帝应当只确定“元鼎”一个年号就够了,还追加“建元”、“元狩”等干嘛呢?一个帝王多个年号,那不成了说一个帝王多次继位了吗?

就逻辑来说,这样的疑惑并无问题。但前文提到,自汉武帝确定第一个年号起,年号即在中国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蕴含着丰富的现实意义,年号在现实中与单纯的继位改元发生了一定的分离(或者说“改元”的意义得到了拓展)。除了在继位之初确立新年号,遇到重要的祭祀、显著的政局变动、天降祥瑞或天降巨灾,帝王往往也会变更年号,以祈求国泰民安。

所以在西汉至南宋的千余年里,我们看到帝王年号时常变动。一个帝王在位数十年,他使用过的年号则有好几个。这一时段的纪年也被数个年号分隔为了几个阶段。亦是因为受到中国年号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圈中的其他国家也逐渐形成了年号文化,有的甚至延续至今。

三、明清时年号纪年的惯例

了解了宋及以前一帝为何可能有多个年号,我们再来说说明清时帝王们为何基本有一人只有一个年号。你是否在想这个问题自己好像已经知道了答案:年号最初对应继位改元,明清帝王不过是“返璞归真”?

纵观明清帝王的年号,我们其实还是能感受到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帝王们对国泰民安的期盼。所以明代帝王在确定年号一事上也不是彻底地回到改元的最初点。但帝王们流行一帝一年号,客观说来确实又是回归了初衷。不过也先别急着夸赞明人的“古朴”,因为一帝一年号的最直接原因是人们嫌麻烦。

因为遇到天灾人祸老是更改年号,所以汉武帝之后一帝多个乃至十多个年号几乎成为一种惯例。但一个新年号刚在全国推广开来,下一个年号又应运而生,这着实为人们带来了许多麻烦。不仅时人要不断适应新年号,后人要做学问也得在年号上苦费一番功夫。所以从元代起,一些不适应中原年号文化的君主就开始终身只使用一个年号。待到明代,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更是不想再搞折腾人的那一套。所以从“洪武”开始,明代一帝一号就成了一种新惯例。清承明制,一帝一号便一直延续到了年号成为“过去”。

其实想想也正常。康熙帝和乾隆帝一个在位61年,一个在位60年。若是他们也像汉武帝一样遇到国家大事就换个年号,那这爷孙俩的年号能直接“逼疯”那些三朝老臣。倒不如一帝一号,既祝愿国泰民安,又方便人们纪年,还将自己与其他庙号为“圣”、“高”的君王区分开。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