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食

和自己握手言和(和自己握手言和的意思)

导语:和自己握手

晨练随想6—-站桩悟到

——和自己握手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於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庄子”。

小时候,母亲从姥姥家挖来一棵桑葚树种在院子里。长得很快,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就长到有正房高了。其实在农村桑葚树没什么用,就为让孩子们解解馋,所以它长那么大就足够了。可是这棵树跟自己较劲,继续努力,枝叉都顶到了房檐,直到有一天,一场大风中,它捅下了两块瓦,结果被父亲,卸掉了一条膀子。可是它还是不知趣,继续疯长,一年多的时间,有枝叉又威胁了屋檐。这次没有等大风,被父亲直接从根处锯断了。我放学回家,正赶上父亲和姐姐在往院外拉树杈,红溜溜的桑葚还挂在枝叉上。后来,没过多久,在根处竟然长出了一丛的新枝,旺的很,一股不服输、不甘心的劲儿。父亲留下一根直溜的壮枝,把其他的都割了,“将来也许可以长成个镐把”。可从那天起,它好像就停止了速长的步伐,倍受打击似的,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既然长不成样子,留着无益,没等来年春天就被父亲割了。

顺境不知收敛,逆时毫无坚强,不知心驻何处,不想身为何用,不了解自己,难把控方向,身心分裂,目标和初心背驰,无法和自己和解,悲者矣。

(一)我可以是一棵树

和自己和解,先和周围环境契合。

晨练站桩,我选择在院子西南角的廊架下,方位我的命相相合。面前栅栏外是三层锦带,锦带外是三层月季都是纯红色,开起花来,碎小串红衬着硕大的月季,像一条火红的彩带,生机盎然,再外面是一棵碧桃,碧桃两侧搭配着两棵白海棠。远处是一棵垂柳,一条白色鹅卵石铺就的水系,穿过紫色的小木桥蜿蜒而来,翠绿细柔的柳条拂在水面,随风写写画画。我的左侧,种了一片牡丹,有白、粉、黄、红、紫五个品种,花开大如碗盘,如贵妇,如少女,如天使,挨挨挤挤,争奇斗艳。右侧是一排竹墙,婷婷翠绿,根部又丛生密密的细竹出来,形成一道绿篱。太阳慢慢地升起,阳光照在左脸颊,暖暖的,投下一个硕长的阴影,被竹子分割成一条一块,像一排变形的黑白键盘,等我去弹奏属于自己的人生。

开始在这里练习站桩,我很难入境,经常流连于周边的景致,“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HX说:“站桩最好选一处适合的环境,把自己想象成一根站立的树桩”。

我不喜欢这种想法,树桩是没有生命的,木纳呆板,乏味无趣。“我想应该做园丁,虽然安静不动,但也是在审视周遭,思谋着如何打理”。

HX:“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站桩本是内敛之功,重在调理自我,怎可将心游荡于外,还要做管理者,不可、不可”。

有道理,我被他说的一愣。和自己和解,先要和周边环境妥协,可以去欣赏,去参与,都是平等的、普通的,把自己摆在所谓高大上的位置,难为别人,也累了自己。但我还是不接受木桩,我可以是一棵树,一棵杨树,虽然普通,但笔直挺拔,站在花木之中,自主独立,坚守个性,却不打扰别人,牢牢地站稳了,培护自己内心的强大。

行随心动,想通了,站桩就气脉畅通了,不累了,坚持40分钟,没问题

(二)修行在张弛之间

和自己和解,必张弛有度。“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德经”

站桩关键要领是放松,从颈、肩、肘、腰、膝到“心、肝、脾、肺、肾”全部放松,身心合一,整体统筹。这恰恰是最难的。开始练习,总是紧绷绷的,甚至哆哆嗦嗦,像是被裹紧的木乃伊,内外都紧张。

hx:“以内带外,意识上总想着放松,慢慢就放松了。”很难,关键是无法降伏自心,总走神儿,身体放松也坚持不了多久。

fd:“万不可用意念控制,初学这样练习,很容易走火入魔,你不要想松紧,自然引领,不要主动控制,别关注紧张,慢慢就不紧张了,甚至可以主动紧张,在一张一弛间寻求平衡”。我试着努力,仍然不行,心如脱缰野马,奔腾咆哮,无法控制。

fd:“放弃所有抵抗,闭上眼睛,随心所欲,想什么就算什么,由身体自行解决”。这方法不错,不控制意念,也就无意念了,不刻意放松,也就慢慢放松了。

想来,人还是紧张的时候多。经常是“偷的浮世半日闲”。上学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职场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生活上要敬养父母,照顾妻儿。退休后要锻炼身体,延年益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高层次就是自我价值实现,搭建起了不停歇的阶梯。甚至闲也闲的紧张,“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东坡先生的闲始终带着淡淡的忧伤,因为他不想闲。“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李白喝着闲酒也不能放松,要“与尔同消万古愁”。父亲和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天天聚在一起,按说应该彻底的闲了,不,要纵论天下大事,盘点历史春秋,貌似很忙。

其实放松是一种心态,心静,紧张着也是闲着,就像运动,累却快乐着。“应生无所住心,若有所住,即为非住”。

我们还是做一棵杨柳树,守住最普通的内心,不求所往,但求所住。在所谓的中庸之间寻求所谓的中庸。我们也就和自己和解啦。

(三)找回另一半自我

柏拉图讲过一个神话,说人类得罪了神,被神劈成了两半,所以我们都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每天都在寻找另外一半。那一半也可能是心灵吧。印第安人有一句古老的谚语“别走得太快, 等一等落在后面的灵魂”

站桩让自己静下来,也许后面有灵魂跟着呢。开始站桩,只要闭上眼睛,我经常会听到哭声,有轻声啜泣的,有呜呜咽咽的,也有嚎啕大哭的。那是灵魂的释放吗,有阮籍的哭声,在心灵的荒漠上,车行路尽头的自我归依。有东坡的哭声,那是“唯有泪千行”的情感眷恋。有曹雪芹哭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生命感悟。有书法评论家陈传席先生进家门前的嚎啕,那是自我生命价值的内在评判吧。那些哭声经常从内心深处冒出来,幽幽的,时断时续,搞得我经常忘记身在何处,忘记我是谁,这会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吗?不得不睁开眼睛,在鸟语花香中回归。

fd:“你不要把眼睛全闭上,微闭就好,要让一丁点光线进来,你就不会让意识游走的太远。”我试着练习,效果真的很好,哭声渐行渐远,我却看到了我,奔走在求学的路上,挣扎在职场的漩涡,烈日下收割小麦,会场上侃侃而谈,有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也有精神饱满,红光满面,都是在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荒原。

清晨的海边,身着一件白色的长衫,面前一架白色的三角钢琴,弹奏着始终如一的音乐“爱的浪漫斯”。背后绿树掩映,溪流婉转,远处一处山峦隐隐约约。大海却是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一个青年在波涛间冲浪,被巨浪间游弋穿梭,抛起摔下,有时被卷走了、不见了,再也没有回来。

日本京都禅林寺永观堂有一尊回头佛,佛头部向左肩身后转头探望。按说佛已入涅槃,不受后有,不应该回头的,定是动了心念,回头看一看,看那个曾经的王子,看那些修行路上的苦辣酸甜,不知道是不是一并看了看普渡的灵魂,未度的众生。

(四)消失在诗和远方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和自己和解,恐怕就是那种“无我无他”的境界吧。

hx:“站桩最高境界就是要放空自己,每一块肌肉都松透,意识进入冥想,好像自己融化到了自然之中”。

陶渊明回归自然,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找回自己。东坡先生走进自然,在山水林田间调适自我。王维创造自然,“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流连在永川八景间超越自我。其实,从这些大家的内在品格来说,都是行走徘徊在“自我”的路上,没有实现无我的境界,也没有达到无他的高度。

前几年,在乡镇工作,工作地紧临天津,抽空去造访了弘一法师故居,不,应该是李叔同故居,流连在那个小院落里面,想着做为弘一的叔同,玩味着生命的境趣,震撼我的是那个忘记了叔同的弘一圆寂前的一副手书,“悲欣交集”,一点没有人们熟悉的弘一体的感觉,扑面而来的是大悲情,大苦难。弘一是不是也回了一次头呢。

文章写到这里,该结束了,这一段表达的不好,我很难诠释“无我无他”的境界。我只是听到一个声音在召唤我,让我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走向诗和远方,那里只有我和我自己。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