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的观是什么意思啊(观自在下一句)
导语:观自在的“观”如果是“看”的意思,那么,是谁在“看”自在呢?
这个几个概念对于我们学习、体验儒、释、道是非常重要的,不把这几个概念搞清楚、理清晰,既不利于自我体验,也不便于与人沟通。
第一,我们要引入心理学中的感觉(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的认知框架。
一个人从肉体的角度,去认识一样事物,从认知产生的角度啦看,首先会产生感觉(Sensation),但是,仅仅有感觉,人并不知道这种感觉(Sensation)背后的意义。在感觉(Sensation)的基础上进行感知(Perception),就能认识感觉(Sensation)背后的意义。
第二,我们必须引入【重叠结构世界】的框架,因为儒、释、道的论述都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的背景基础上,不引入【重叠结构世界】的框架,这几个概念根本就讲不清楚。
在【重叠结构世界】的框架内,完整的人体有三层人体组成,如上图,最外一层是肉体(甲骨文人字),中间一层是本体(甲骨文身字),在本体里面的真正的我(古汉字思字,佛经中的真如自性)
我们先理解一下,这两大框架,如果理解了,我们就可以来定义这个几个概念了,
肉体上所有的【感】都是【感觉】,这种【感觉】= 感觉(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
抛开肉体、甚至本体,接收外在之物的【感】,都是【感应】=感知(Perception)
排开肉体、身体,对内在真正自己(真如自性)的【感】,也就是《心经》的【观自在】的【观】,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感知(Perceive)内在自己】。
所有的【感觉】、【感应】、【感知(Perceive)内在自己】都是【感受】。
把这个几个概念都界定清楚了,我们来重点聊聊【观】字。
现在流行的冥想中,很流行【内观】,因为《心经》中有【观自在】的概念,加上现代【观】字就是看的意思,所以,大家就以为在冥想中,闭起眼睛就是“看”。
因为有【意识影像】的存在,所以,不管是外在意识,还是内在意识,都能在冥想中“看”到画面,所以,理所当然就认为【观】就是“看”,于是,大家在流行中都热衷于在冥想中“看”。
如果,大家熟悉《楞严经》一定知道,在《楞严经》的最后,释迦摩尼佛特意讲了这类“看”的危害,这里我们不吓唬大家,各位自己抽空好好看看《楞严经》,这是一部很好的佛经,一开头讲了【重叠结构世界】,最后讲了在入静、入定的过程中,不要“看”的问题。
言归正传,我们这里要重点与大家分析一下,【观自在】的【观】为什么不是“看”的意思。
我们就从字义上来看,如果【观】是“看”的意思,那么,【谁】在“看”自在呢?
答案只能是【自在“看”自在】。
于是,问题来了……
如果没有平面的反光体,比如镜子、水面、铜镜之类东西,谁能看到自己吗?
同样,我们向内“看”内在真正的自己能看吗?
也是“看”不到的!
所以,【观自在】的【观】不是“看”的意思,就是一种感知(Perception),抛开肉体、本体向内感知(Perception)内在真正的自己。
【观自在】的真正含义就是去感知(perceive)自在。
那么,这种【观自在】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诚意】,把内在意识收回来,并且强大起来,不在被外在意识带走。
对于身处【重叠结构世界】的生命来说,内在的真正自己,我们自己只能感知(perceive)到,是“看”不到的,所以,不要在冥想中热衷于‘看’什么,而是要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向内去感知(perceive)自在:真正的自己。
其实,在冥想中的“看”,说到底是外在意识在“看”,内在意识还没有收到位(用心经的话来讲,就是行不深),还没有真正强大起来,一旦强大起来,就不会热衷于“看”什么了,这都是【意不诚】的结果。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玩,是人类天赋的学习模式,进入玩的模式,才能发挥最大的学习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