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苏轼王安石(王安石把苏轼贬到什么地方)

导语:王安石二度出任宰相,苏轼直接写诗怒怼,将王安石嘲讽得体无完肤

话说王安石和苏轼二人由于政治立场不同,所以在朝堂上经常针锋相对,一度搞得势同水火,你死我活。为了反对王安石新政,苏轼几度上奏宋神宗。

冒着生命危险,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连作《上神宗皇帝书》、《再上皇帝书》非要把王安石给“怼”下台来,而王安石也是对苏轼牢骚满腹。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苏轼等人刚刚舒了一口气,没想到十个月后王安石又卷土重来。苏轼怒作《盖公堂记》,写段子嘲讽宋神宗“三易而病愈甚”。骂几次三番启用王安石,完全就是用人不当。

除了写“段子”,苏轼还写了一首叫《花影》的谜语诗,来表达内心愤怒与无奈。这首诗虽然非常短小,只有二十八个字,但是无形中将王安石嘲讽得体无完肤。

一、《花影》赏析

《花影》——北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作意译:这花的影子,一重又一重地顺着台阶叠,一直叠到了瑶台。王母娘娘几度召唤座下的童子去打扫,都没有办法把它弄开。刚出了太阳把这烦人的影子弄没了,结果月亮又把它给弄回来。

据说,这一首诗是在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二度为相时,苏轼所作。有人说这是一首谜语诗,影射的正是王安石二度为相事件。

诗歌用花影重重叠叠向上攀沿,来比喻王安石和他的同党上台,上得“诡异”。宋神宗为什么这样信任这个王安石呢?苏轼当时并不可能理解宋神宗的志向,他感觉事情有点蹊跷。

而王安石变法的手伸得特别长,几乎同时触动了朝中权贵和民间百姓的利益。这里可以把瑶台理解为王母的瑶池琼台,代指的是神宗皇帝的二位太后。

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其实和宋神宗的嫡母曹太后、生母高太后同时哭诉“王安石乱天下”有关。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得到了宋神宗的大力支持,太后和朝中司光马、苏轼等人最初想反对也无能为力,所以说是“几度呼童扫不开”。

后来变法赶上了天灾、人祸,综合各种因素,在熙宁七年,宋神宗顶不住各方压力与后宫太后同时施压,才让他罢了相。

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刚被太阳收拾去”,之所以要用这样一个“刚”字,是因为王安石罢相,并非是宋神宗本意。

宋神宗熙宁七年的四月,王安石罢相过后,吕惠卿、韩绛代行宰相的职责。结果,吕惠卿想独揽大权,排挤韩绛,还设计陷害王安石的亲弟弟。

宋神宗把吕惠卿写的密信直接拿给王安石看,他们实在太小瞧王安石在宋神宗心目中的地位了。于是就在公元1075年的二月,王安石二度拜相。这就应了最后一句诗:“却教明月送将来。”

为什么是“明月”送将来呢?这里就要提到第一句诗描写的时间和场景了。在第一句诗中,作者写花影时,其实已经暗写了时间,是发生在晚上。

是谁让花影重重叠叠向上攀爬,一直爬上了天宫的呢?答案是月亮!那么,这里的月亮是指谁?如果太阳、日光指代的是正义的话,那么月亮指的就是一股未知的邪恶力量。

王安石之所以能上位,靠的就是宋神宗对他“无比的信任”。这一点在当时的苏轼来说,是无法理解的。他不明白,变法并不止只因为皇帝受到了蒙蔽,而是皇帝本身也想变法。

因此,他认为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鬼使神差”地上王安石上了位。太阳是正义,太阴(月亮)就是邪恶。正义与邪恶就像是天地自然之中的两极。它们一明一暗、一清一浊,永远共生。

道消魔长,日月轮转本来是自然规律。只不过这一次太阳离去得太快,月亮出来得太早了。所以反对王安石的人,简直算是白瞎了。

二、王安石与苏轼“互怼”

苏轼为什么和王安石不合呢?有一种说法是苏轼的父亲苏洵曾经写过一篇《辩奸论》,说王安石虚伪造作,一看就是奸人,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子虚乌有的。

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见解是完全不同的,王安石是经学家,思想偏向于法家。他是为了给国家积累财富,主张用严苛的手段来达到目的。而苏轼是儒家学者,他与王安石的法家思想水火不相容。

苏轼认为,王安石采用新政敛财,不是为国家作打算,而是为个人谋利益。“民者国之本,而刑者民之贼”,所以他直接骂王安石把刑罚加诸于百姓身上,是“贼”。

不过公允地说,王安石变法的确不是为了他自己谋私利。更加有意思的事情是,苏轼认为王安石是法家,是“贼”,而王安石也觉得苏轼不是什么好货色,认为他是一个“纵横家”,耍嘴皮子的。

苏轼文章写得特别好,宋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代皇帝以及太后都喜欢他的文章,宋神宗一度想让苏轼去当三司条例司检详官。

这时,王安石就跳出来反对说:“轼兄弟大抵以飞钳捭阖为事。”这就是说,他认为苏轼兄弟就是玩儿的鬼谷子纵横家那一套,他是很看不起的。

并且王安石觉得苏轼一直在挑唆司马光反对新政,更严重的是,苏轼这家伙文章写得太好了,煽动了朝中一大票保守党人。他们拉帮结派,反对他和皇帝施行王道。

宋神宗一听王安石的说法,马上就变得犹豫了。于是他去问司马光应该用什么人,司马光推荐了再两,当中又有苏轼。王安石又说:不行啊,他们是同党啊!于是作罢。

总之这两个人,一个把对方幻想成祸国殃民的奸臣,一个把对方幻想成挑拨离间的小人,互相看对方都非常看不顺眼。

不过,等到后来“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被人陷害差一点判了死罪,王安石不计前嫌,上书替他求情。再后来,二人在金陵相会,一笑泯恩仇,自然就化敌为友了。

结语

《花影》这一首诗说是谜语诗,其实我也看不出到底哪里像谜语。结合王安石二度罢相的背景,理解起来还是非常容易的。

不过,《花影》这首诗并没有出现在苏轼本人的集子里。有人说它出现在谢枋得的《叠山集》。那么,这是否就说明作者就是谢枋得呢?

其实不然,因为这位谢枋得,正是《重订千家诗》的编辑同学,据说他还是一个铁杆苏迷。我们如今看到的《千家诗》,是在他的《重订千家诗》基础上,经清人增删后形成的版本。

鉴于在他自已编辑的《重订千家诗》里,这首诗署名为苏轼。并没任何一首诗署名为谢枋德,所以一般认为此诗作者,是苏轼的概率更高。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