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怎么写(再谈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是什么)
导语:再谈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
引言:去年的时候专门就这个话题写过些文字,当然现代企业的管理、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变化还是挺大的。接下来就结合现阶段中小型生产企业的现状再聊一聊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期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启发。
现在是一个万事皆卷的时代,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激烈的市场竞争,居高不下的人力资源成本让很多生产企业被动地陷入困境,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国家在这方面给予了不少税收方面的照顾,那么企业自身也应该积极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优化生产管理,拓宽管理思路,以尽可能的降低企业自身的消耗,提升市场竞争力。
接下来我将会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聊一聊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思路的问题:
一、人效管理现如今生产自动化的确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我们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忽略人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忽略人效管理。人效简单来说指的是人均生产效率,而人效是会影响到产能的。人效在生产环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管理者效率,其二是操作工效率。管理者效率体现在保障生产顺利进行、保障操作工能动性两个方面;操作工效率体现在保障生产供给、保障作业精准和熟识度上。
提升管理者效率主要还是强化精益化管理,把生产目标和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按照生产流程拆解落实到每一项生产环节(注意标准)、把可能发生的问题落实到管理工具上,最大化降低主观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流程管理制度。在操作工层面提升本岗位能力培养,把优秀的人才经验在车间内部积极推广,提升劳动效率。同时,人和机器的最大区别是思维,管理者要关注操作工的积极性发挥,避免出现&34;似的对立对立管理,管理者毕竟是少数人群,如果被操作工当成小偷来防着,那么管理就很难形成1+1>2的合力,无形中产生动能消耗。
二、品控管理每个企业对于成品率都是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成品率的标准是有什么来决定的呢?是由企业本身的人均生产水平决定的,还是企业前30%甚至20%的人的平均生产水平决定的呢。这里面的差别在哪?在于及格线的划定,如果60分及格,那么,大部分人的标准就会最大限度地贴近这个标准,而且表面上看这样可能会增大人均产量;如果按照30%的人划定标准,那么就会有70%的人需要提升作业技能,产量会不会下降呢?短期的下降是有可能的,但是从中长期来看,企业的产品品质是不是提升了一大截呢?当70%的人当中有60%提升了作业效能的时候,它的产能和品质两者是不是都提高了呢?而且姑且不论品质提升带来的市场反应,单就废品率来说是不是有所降低呢?
三、损耗管理这一点其实不想多说的,毕竟生产型企业精益化生产已经提了好多年。不过走了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后发现,还真就明白了什么叫做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差距在哪不多讲,明白的自然懂,单就说说如何避免这样的现象:第一,生产资料限定供应;第二,肥料分类分析;责任该是谁的就找谁,采购的问题找采购、操作工的问题从操作工这里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损耗管理是一定要与品控管理相对应的,避免成品率的降低。精益化生产的精髓不就是两者的对立统一吗,这就要考验我们管理者的智慧了。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生产管理的职业化尤为重要,当然,改善效果也会更好。
四、数据化结合上面的内容我想强调现代的生产管理应该用数据化思维来做,中小企业粗放生产模式在未来竞争中必定会被居高不下的成本压的喘不过气来。把生产全流程的关键环节建模,建立数据信息流,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企业的生产环节在哪里有问题,在哪里尚存提升空间,用普遍现象的分析来代替原来抓某一作业点问题的管理模式。这样不但会更加精准,同时也有助于在企业产能增大的时候保障生产有序进行。
综上,精益化管理依然是生产管理的主旋律,数据化思维应该被应用到生产管理环节。尤其对于中小型生产企业,用系统化、精准化、标准化的思维和方法构建完整的生产管理闭环才是现阶段生产企业的成本自信,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关键所在。
本文内容由小面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