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质疑文言文(质疑用文言文怎么说)

导语:文言文翻译质疑四则

有些学者不主张搞古典名著的白话翻译,认为一经翻译就很容易破坏了原文的精神。但近些年,不少古典名著的白话译本还是出现了不少。我不以为文言绝对不能译为白话,出版些译本,对于现代青年读者来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翻译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原文,正确把握所译文言文的意思,力求做到信、达、雅,切忌望文生义。

近读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觉得其中的译文时有不妥。今不揣固陋,择其数语,略陈己见,求教于方家。

一、固嫌于危

《吕氏春秋·贵直》:编辑者将这句话译为:这段译文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㈠丢了句首的字;㈡译为;㈢把理解为之。

者乃狐援,即本句的主语是。是指狐援说齐湣王以及时说的话:狐援说出这些话,目的是,。与是狐援之目的的两种可能性,作者否定,肯定狐援是为了,一取一舍。如若把理解为,则是作者对狐援的话作出的评价,不能与并列而决定取舍。愚以为即。狐援说出这些话,目的不是在评论齐湣王之政,而是要挽救国家的败亡。本句中的字,汉代高诱注:意思是。狐援要,故意夸大齐国时政的危险性,以便引起当国者的警觉,。确有之解,的意思是(《现代汉语词典》)。而在此句中,作者的语气是肯定的,这样才与下文紧相衔接。

字在《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中都有义项,并多引《吕氏春秋·贵直》篇这一句的高诱注为书证。另有《荀子·礼论》之书证。这里再补充一条书证。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习固》:都是的意思。

之之义现代已经消亡,阅读古文时遇到这个词,很容易望文生训。但是,如果我们多参考一些古代注本,认真研究原文,联系上下文义,仔细体会作者之本意,还是能够译准确的。《吕氏春秋·贵直》篇中这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我以为可以是这样:(狐援)说出这些话并不是在议论(时政),而是要来挽救国家的危亡,必定近于危言耸听。

二、不肯去齐

《随园诗话》卷一:译文如下:译者凭添,加重语气,属于增字说解,而字未译。恰恰这个字,古今变化较大。现代汉语说,着眼于所往的地方,如,是说到北京那里去;古代汉语言,则着眼于所在的地方,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说。这个意义今天还保留在这个词语中。读译文,自然是按照现代语义来理解,意思是。而事实正好相反,不是,而是晋文公不肯离开齐国。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遭骊姬之难,奔狄,过卫,&39;子有四方之志,其闻志者吾杀志矣。&39;无之。&39;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就是到了齐国,怎么说不肯到齐国去呢?,就是袁枚说的。就是不愿离开齐国。后来姜氏与子犯(重耳之舅父)商量,把重耳灌醉,然后带他离开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矛追打子犯。这说明重耳是不肯离开齐国的。

《随园诗话》中这句话,应该译为才对。

三、持其性情

《随园诗话》卷二:&39;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也。译文更有些离谱:&39;诗歌,是一种把握的技巧。把握事物的特性本质,使它们不被忽略掉。

王荆公(即王安石)《字说》云:&39;思无邪袁枚认为《孝经含神雾》对诗的解释比王安诗的解说要好,略胜一筹,自然不错。王安石的解说牵强附会,固然是不足为训,但编译者给《孝经含神雾》的说解作的译文却又近乎呓语。诗歌是主情的文学,如果说它是一种还不十分错的话,那么,说它是,就有些乱弹琴了;而说它则是风马牛不相及了。诗是艺术,如何?《孝经含神雾》的作者真是这个意思吗?就是的意思。什么?作者说。何谓?就是人的本性之情。意即保持诗人的本性之情,不搔首弄姿,矫情饰貌。是副词,突然的意思。就是。乃之意,决不是。袁枚论诗重性情,如本则题目。《孝经含神雾》的说解正主性情说,与袁枚合,所以袁枚认为。

我以为,《孝经含神雾》这段话这样译基本符合作者本意:诗是持的意思。(诗人)要保持他的本性之情,使之不突然丢失。

四、余初得隋织造园

《随园诗话》卷五:译者译文是:

本官名,明清两代于南京、杭州、苏州各地设立专局,掌管织造各项丝织品,供皇室之用。明于三处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清沿用此制,但不用宦官,改用内务府人员,称织造。隋无织造之职官,何来?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是,不是。

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说得更清楚:&39;隋&39;隨&39;隨时之义大矣哉是,不是。

把理解为似乎也欠妥。相对而言。即。乃之义。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洁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