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一的解释(万法归一出自哪里)
导语:“万法归一”说法对不对?出处原来是这么回事!
“万法归一”这个词,既没有在佛经里出现过,也没有在《道德经》里出现过。
在《中论》中,已经明确提出了“不一”。时至今日,再提“万法归一”是没有经论基础的。如果溯源一下这种说法的来源,问题就更清楚了。
最早出现这个词的的记载,是在宋代一位僧人的偈子里,原文是这样说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这本来是用来破“万法归一”这种“离蕴是我”倾向的话头。
既然万法归一了,一又归何处?这个话头一提,细心的练习者就能看到思维流变的闪动。弱下去,就再提一下,辅助练习体空破我。后人传着传着只剩前边一句,这已经完全变了味,甚至和原意相反。
那么,什么是“离蕴是我”呢?
“我”有两种。
一种“我”叫“即蕴是我”,认为五蕴实有,可以恒常。“父母未生谁是我,一息不来我是谁”破的就是即蕴是我。
另一种“我”叫“离蕴是我”。也就是认为离开五蕴,有这么一种无差别的,恒常的本源,本体,神性,关怀,精神,意识,真心。这种知见认为,五蕴都是这种本体幻化来的,最终要回归到本体去的。
“万法归一”这种理论中的一,就属于这种“离蕴是我”的本体论,本源论。
真正有受用的正念练习者一下就能体会出它和缘起法的核心区别。这不用讲,也无法用讲通达。
缘起法破除的就是即蕴是我,离蕴是我,哪里能跟这种理论合二为一呢?
“万法归一”的确切说法,虽然在宋代才首次被总结记载,但作为一种理论倾向,这自古就有。甚至佛陀时代,就有外道试图用这种理论渗透佛法。佛经曾记载了佛陀在僧团内明确反对这种倾向,并且教授弟子应对方法。在《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七中有这样一段文,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这样:
诸外道们曾启口问比丘们说:「……我们也是为诸弟子们启说应断五盖,因为五盖会覆心而使慧力羸弱。都教他们善住于四念处,修习七觉分。我们和你们那位沙门瞿昙老师有什么差异呢?不是均能善于说法吗?」……
那时,世尊告诉众多的比丘们说;「那些外道说那些语时,你们应该要这样的反问而说;『诸外道们!依你们说,即五盖者,其种类就有了十种,七觉分者,其种类就有了十四种。那么,到底甚么是五盖之十种?七觉分之十四种呢?』你们如果作此反问的话,那些诸外道们就自会骇散。
从这段文可以看出,“万法归一”这种倾向和渗透自古就有,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观点,实践体会如何,是冷暖自知的事。这也本不属于正念练习者应该注意和评论对错的范畴。
但若以此为依靠,开始把其他学说勾兑进正念练习,才是需要仔细体会实践和抉择的。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德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