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帝王名字(取帝王名有什么说道)
导语:从「帝王名字」到「网友恶搞」,说说汉字「合体字」及起源(一)
汉字中有一类非常特殊的字——「合体字」也叫「合文、合书」,「多音节(词)、单音节(字)」都有,我归纳了一下,从古至今所见的合体字,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吉祥寓意」的合体字——这类字用途类似春联、年画,并不是流通字。如:招财进宝、日进斗金、黄金万两
2、冷僻合体字——这些字非常罕见,在一些特殊领域、特殊时间小范围使用。比如:道教的《老君碑》,这些字造字意图可能跟道教思想有关联。
《老君碑》中的这些字其实都被字典收录了,如:「炼」写成「木石土」、「药」写成「自家水」,「年」写成「千万」,在字典中都有,如《汉语大字典》收录的「木石土」的「炼」。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1316
中古时代翻译佛教,也发明过一些合体字,来记录梵文音译字,其实就是将汉字当拼音用,「反切原理」造字。
古代字典《龍龕手鏡》中收錄了一些,如合体字「(名養)」、「(亭音)」 「(亭夜)」等等
《龙龛手鉴》,第141页
敦煌文献中也有一些佛教专有名词的合体字,不过进行了简化,如:将「菩提」写成「艹提」,菩萨写成「艹艹」:
《敦煌俗字典》,页309
在武则天当政时期用过很短时间的「则天文字」,大部分都是合体字,一小部分是古体字,武则天后来将这些字都废止了,只有一个「曌」字流传下来今天还在使用。
3、流通的合体字——这些字比较常见,有传承字,方言字、也有新造字。甭、覅,这两个字的读音是「beng2、fiào4」 ,就是「不用、勿要」的反切取音,也从「不、用」、「勿、要」的字意取意。
「甭」其实是北方方言字,但普通话也使用这个字。 「覅」是吴方言字,鲁迅曾经在文章中用过,有三种写法,位置不固定:
汉语大字典,页2807、1072
还有诸如化学用字,取原字的一部分进行合体,表示「氢氧基」的「羟」,从「氢、氧」取意,表示「碳氧基」的「羰」,从「碳、氧」二字取意,读音也采用反切的方式取音。
表示「混泥土」的「砼」,从「人、工、石」三字取意,但读音若「同」,并不反切取音。
有些字曾经流通,但现在废止,如:表示「千瓦每小时」的「瓩」,表示「毫米」的「粍」,表示厘米的「糎」。
民国时代的新造合体字,表示「图书馆」的「圕」,繁体的「圖書館」三字41划,但「圕」只有13划,省了28划。
这个字今天台湾好像还偶尔使用这个字,台湾有个「金圕奖」,也即「金图书馆奖」。
4、网络恶搞的合体字——这类字都是不是流通字,算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吧如:多音节的「土豪、逆袭、白富美、高富帅、穷丑」:
单音节的「穷」,意思双十一疯狂购物后变穷
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
结尾语正如文字学家裘锡圭所言,「合体字」无论是古代「六书论」还是今天的「三书论」,都解释不了(见《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页111)。学者梁东汉认为,佛教的「反切合体字」是把汉字当拼音用。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页153
综上可见,合体字虽然特殊,但古往今来都有,是汉字演变过程中自发产生的,说明符合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哪怕是网友恶搞的汉字合体字,如果用的人越来越多,约定俗成也会变成流通字。
以上分类举例都说的「今文字」,其实,这种合体字在「古文字」中也常见,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而且非常普遍。
比如:王国维先生最早发现甲骨文中商人先公、先王的名字,很多都写成合文。
那么,甲、金文中的「合体字」有哪些种类?殷周古人写「合体字」的动机是什么?欲知详情,且听后文分解。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