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不雕是什么意思(雕不加文磨不莹)
导语:「东平成语典故之31」雕不增文
成语“雕不增文”,原意是荆山石怎样雕琢也不能使其增加花纹,比喻禀性自然,不可更改。
该成语出自《水经·谷水注》:“(刘)桢曰:‘石出荆玄岩之下,外炳五色之章,内乘坚贞之志,雕之不增文,磨之不加莹。禀气贞正,禀性自然。’太祖曰:‘名岂虚哉!’复为文学。”
在建安七子之中,刘桢是颇有个性的一位,他不仅文才出众,气傲高洁,而且机敏雄辩。
刘桢和曹丕的关系很好,有一次,曹丕宴请文学名士,期间命妻子甄氏出来与大家见面,众人急忙还礼,只有刘桢端坐不动。这件事传到了曹操耳中,他认为:刘桢见甄氏不拜,是对曹丕极大的不敬。于是,曹操下令将刘桢免官治罪,让他到城外的石料厂与工匠一起服劳役,这也是成语“刘桢平视”的由来。
不久,曹操到石材厂视察,劳役皆跪拜在地,只有刘桢照常劳作。曹操大怒:“你难道看不到我吗?”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但我在魏王府常听您教诲:做事当竭尽全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我现在是个苦力,将石料打磨好就是对魏王的尽忠,故不敢停下手中的活。”
曹操又问:“那你打磨的石头怎么样?”刘桢遂以石自喻,回答:“此石出自荆山,外有五种颜色,内有坚贞之志,雕刻不增加花纹,研磨也不变得晶莹,天性坚贞,受之自然。”
听了这番话,曹操感慨“刘桢真是名不虚传”,就赦免了他,恢复文学官职。“雕不增文”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人,五岁能读诗,八岁能诵《论语》《诗经》,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誉为神童。成年后,受曹操征辟,成为“建安七子”之一,与王粲合称“刘王”,后人又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有“五言冠冕”等誉称。(撰稿:陈淑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楠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