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的句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什么意思)
导语:《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质真若渝”前文中解过了,描述的是一个“不变而变、变如不变”的意境。
“大方无隅”。先说“方”。
“方”,是对居、处、所这么一个概念的形象描述,我们常说“天圆地方”,说到“地”,就是方的。这个“方”,不光指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这个平面,也包括我们所处的这个空间,在心相中,都是“方”的。
“宇宙”,在《通玄真经》,就是《文子》里,以及《尸子》里边的都描述说:“上下四方曰宇”,“宇”都是方的。
也包括“灵台方寸”、“华严方广”,不管大小内外,都是强调一个“方”。
也就是说,古人认为,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就是“方”的。
包括很多国外的古代典籍、神话传说,基本上都同出一辙,认为“地球”是方的。
是不是古人傻啊?也可以这么说吧,条件不允许,他们确实没有看过地球是什么样子,就都以为是方的了。这个事情我以前也一直这样认为,直到明白“心相”是什么东西以后,才知道“方”是怎么回事。
“方”,是对“空间”这一概念的,最简单的模型化处理。
看看马赛克,看看游戏“我的世界”里,那些低像素模式的画面,或许感触会更深一些。
“隅”,就是角。无隅就是没有角,没有角是不是就是圆了呢?
我们想着“地球”,就很容易联想到“方”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圆”了,但是这个理解是错的。
这个玩意儿只能叫“若圆”,其实不是圆,所以佛教中在表述这一现象时,用的词是“圆满”,不是“圆”,当然也有时把满省略掉了,但是那样的表述很容易被人想偏。
什么道理。
填满一个空间,只能用“方”的东西去填充,“圆”的东西填不满空间。
“隅”是角落,是空隙,“大方无隅”,是没有角落,没有空隙。
所谓“大方无隅”,就是所谓的“大圆满”,强调的是个满,不是圆。它讲的就是“无漏”、“漏尽通”。
“大器晚成”。这句话掐头去尾,就是“大成”,一般道家大成叫“真人”,讲到这里就麻烦了。这里牵扯到一个佛道相争和共存并续的问题,也牵扯到了大小乘之争,也可以说,没有佛教的传入,没有佛道之间的碰撞,中华文明这种独特的二段式思想,我们并不认为心路走完就算结束,或者世俗成就可以代替灵魂的升华,虽然他们互相之间本身也没有高下之分。这种另一个层面的儒释道三教共同演绎的“三、二、一”、“一、二、三”,成就了独有的一份博大精深。相较其他文明形式,我们的传承,更为明晰,更为透彻。
“器”,“形而下者谓之器”,“朴散则为器”,“器”,是“用之形”,“用”的显化。
在郭店简、帛书里,或作“大器曼成”、“大器免成”,儒经里有“君子不器”,包括《庄子》里强调:“无用尚有无用之用”,都是一种对“器用”的态度。
从境界上讲,不管说是“大器免成”,还是说“大器晚成”,它最终都是“一门深入”、“不成自成”的,所成也是“不成之成”。就像“质真不渝”讲的“不变之变”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文内容由小心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