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水产养殖调水实战(养鱼如何调水)

导语:“养鱼先养水”,水产养殖中调水技术很关键!

“养鱼先养水”强调了调水的重要性。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养殖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调水在水产养殖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在精养条件下,由于人为干预,水环境平衡被打破,各种环境因子大多处于动荡变化之中,养殖动物经常处于应激状态,导致鱼虾的抗逆性降低,诱发疾病。因此,调好水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是鱼虾养殖成功的基本保障。

精养条件下,应用科学的手段调节好水质,保持水质经常性的良性化,是养殖工作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调水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物理调水

物理调水技术是最传统的调水技术,主要有加换水和机械增氧两种手段,技术虽然传统,但设施却有了很大的改进,因此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加换水。加换水是最简单的调水措施,但加换水也有其局限性,一是有的养殖区域水源不便,无水可加;二是加换水会流出许多饵料生物,使水质清淡,不利于滤食鱼生长,水质太清淡也降低光合作用增氧量;三是加换水易引起鱼虾的应激反应。因此,精养过程中,如果不是必须(污染超过自净力),一般不以加换水作为调水措施。

2、机械增氧。溶氧指标是鱼虾精养中最重要的因子,溶氧的来源除藻类增氧外,机械增氧是鱼虾养殖主要的氧源保障,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增氧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机械增氧作用概括有四个方面:(1)增加水体溶氧;(2)减少水体分层,促进溶氧的均匀分布;(3)促进底质的氧化反应,消除或降低“氧债”及有害化合物的生成;(4)加速残饵、粪便等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化学调水

化学调水技术是利用化学物质的某些特点,针对具体水质特性及改良要求,对养殖水体的有害物进行沉降、氧化、分解、离子交换等作用,使水质得以净化。

化学调水剂有增氧剂,如过氧化钙、过氧化氢;絮凝剂(沉降剂),如明矾等;离子交换剂,如生石灰、硫代硫酸钠;pH值调节剂,如醋酸、生石灰、碳酸氢钠;杀藻剂,如硫酸铜等;定向培藻剂等。

化学调水剂的特点是见效快,使用方便,不足之处是时效短,成本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生物调水

生物调水技术包括藻相调节和菌相调节,其中,菌相调节是当今水产养殖中用得最多的技术手段。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微生物制剂,都是用于调节菌相的产品,常用菌种有芽孢杆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此外,蛭弧菌、粪链球菌也被应用于水产养殖。

菌相调节技术也越来越成熟。而藻相调节技术研究得不够深入。

1、藻相调节。藻类是最重要的水质净化器,也是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器,尤其是浮游藻类。但是,藻类因为品种的不同,其净化水质的效率也不一样。藻相调节目的就是培植优良的藻类,以加速水体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肥、活、嫩、爽”是评价藻相好坏的眼观标准,“肥”,就是单位水体中,浮游生物(藻类及浮游动物)数量和质量多;“活”,就是藻类晴天时早晨水的透明度大,中午及下午透明度小(这是因为单胞藻类趋光而垂直迁徙形成的),说明以单胞藻类为主;“嫩”,就是藻细胞大都处于繁殖。期,有活力;“爽”,指水面洁净,水色爽目。四字中,“肥”、“活”最重要,水质能达到既肥且活,说明藻类以单胞藻类为主,且生物量丰富。

2、菌相调节。菌类是水体环境物质循环的还原者,大分子有机物通过菌类逐级分解,最终还原为无机物,成为藻类等初级生产者的营养,重新进入循环轨道。菌类中,有的是行腐生,对活体水生生物无害,有一少部分行寄生,成为致病菌。菌相调节的目的就是培育水体中无害或有益的菌类,使其成为优势种,减少水体致病或有害菌的数量。目前,菌相调节的手段主要为人工分离并培养有益菌施入养殖水体,以此增加水体益菌数量,抑制害菌生长,其次是改良水体环境,促进土著益菌的生长。

人工培育应用的益菌种类有芽孢杆菌、酵母菌、硝化细菌、光合细菌、乳酸菌、蛭弧菌、粪链球菌等。上述益菌种类繁多,有单独使用,也有几种菌复合后使用,但菌种之间拮抗的多,共生的少,所有市面上的复合微生物制剂一般为4-6种功能菌组成,难有十几种或几十种功能菌组成的复合微生物制剂。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余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