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识不是学问(为什么说知识很重要)
导语:为什么说“知识并不代表学问”?“过则勿惮改”比谦逊难多了!
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同悌)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尊重兄长,为人谨慎讲诚信,有博爱众人之心,爱好善良正义的品德。如果能做到这样还有余暇的精力,就再多读些书、多学一些文化知识。”
世事洞明皆学问。
世人多谓儒家为食古不化的读书人,孔子其实讲究的是实践和理论并重。在两千多年前,只有少部分家庭可以供应子弟读书,大部分家庭是供应不起孩子读书的。
不读书就没有学问吗?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都是淳朴的人性光辉,也是为人处事的高深学问。没读过书的人并不比读过书的人懂得少。
精武英雄陈真,出自虚构的影视作品人物。陈真经常被塑造为没读过书,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却一样不缺。虽出自影视作品,然任何一个时代陈真类型的英雄并不少见。
共和国十大元帅中彭德怀、贺龙皆是农家子弟出身,从大字不识的农夫,到凭着一腔革命热血奋斗成了青史留名的元帅。
古人常戏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读书多并不代表学问深。
但,能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实践后再多学一些文化知识,多的不说,单是陶冶自己身心情操也值当。
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门“十哲”之一,长于“文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性作用。
子夏说:“对善良正义的追求重于外表容貌的追求;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为主君做事,能奉献全身;和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即使说他没读过书,我也认为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贤贤易色,说说容易,做到不容易,男女都一样。而且,越整天挂嘴上说要贤不要色的,越可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再说,做到不好色可以,但做到不关注自己外部形象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不易。
佛经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易色即是易空,易空不空,空空如也。
三、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稳重,就不会有威严,学到的东西也不稳固。以忠诚、实信为中心,不要认为谁都不如自己(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做错事不应忌惮被指出而应迅速改正错误。”
“君子”是一个泛指词,在古代不光指品德高尚的人,有时也用于指代一些“当官”的。
孔子此句的“君子”当指为政者。此句重点难在“过则勿惮改”,为政、为人都一样,面上谦虚的表示“无友不如己者”还是简单的,难的是在做错事后,究竟有多少人有勇气敢于坦诚地面对他人的指正,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
“无友不如己者”有很多学者解释为“不要去结交不如自己的人”,本人不甚赞同此解,原因是孔子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读《论语》或读其它如《道德经》《孙子兵法》的经典还是全书通读、熟读后再贯通起来理解,否则断章取义,容易误会了古人。
当然,适当的“断章取义”也更能延伸经典的包容、扩容性,把古人往好的“误会”也是时兴的一种学术解说。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蔼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