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左传》作者左丘明到底姓什么而今的后裔是谁(左丘明写左传时失明了吗)

导语:《左传》作者左丘明到底姓什么?而今的后裔又在哪里?

导言:

左丘明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文学家,因著有 《左传》、 《国语》而备受后代文人推崇。不过,对于这位光耀千古的“史坛巨匠”、 文化名人,由于先秦资料缺失,即便是流传下来的一些史料也极其有限,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对于左丘明的争议,无非两事:一者是他与《左传》、《国语》的关系,后世之人质疑这两部史籍到底是不是由左丘明所著;二者乃他姓氏与故地争论;

根据现有史料,我们来谈谈这个神秘的史学家的姓氏和后人。

左丘明姓氏争论几大观点

关于左丘明的姓氏争论由来已久,且各执一洲,相互辩驳。其说法主要归类如下:

一、认为氏为左,明为字,无姓。

此说始于《汉书》卷三十六《刘敞传》:“《春秋》,左氏丘明所路。”

又唐代《元和姓纂》载:“左氏,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 磐左丘咧。”

二、左为氏,姜为姓。

郑樵《通志·氏蕨略》亦云:“左氏,姜姓。齐公族有左、右公子,因以为氏。楚有左史倚相、左史老者,以为左史官,故以为左氏。”

三、左乃以“官”为氏,丘乃姓,明是“盲”的曲饰。

左丘明的时代,人们不仅有姓,而且有氏,根据杨希枚先生的研究,姓和氏同是族称,二者的差异在于:“姓族系同出一祖而具血缘世系关系的外婚亲属集团,也即同姓的宗族集团,其组织相当于现代人类学所谓的‘宗族’或‘氏族’。至于氏族,则系包括若干姓族,而由一个姓族统治,族属之间没有必要的血缘关系,这种组织有大小隶属之别的社会集团。

在《国语·周语下》曾记载过大禹治水成功后的封谓:“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昨禹有功,则“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这里清楚的交代了姓和氏的由来,至于后来的氏发展来源,作何用途,到了周代施行分封有所变化。

《太平御览》引自《风俗通义》说古代命氏有九种途径: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宋代《广韵》卷二十平声 “由”部所录“丘”字条下有关于丘氏的记载:“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 ”

因此依据,把以“左官职”为氏。至于丘的含义:一为小山的意思,如《左传》中记载的僖公十六年“登丘而呼”;二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所谓的“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三为高台之上的居民点,上古多水,人们择高为居,于是久而久之成了城邑,如齐有营丘、葵丘,宋有商丘、梁丘等。

以左为官氏,以居住地丘为姓,就如上所述。

四、认为复姓左丘。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左丘失明,厥有《因语》” 之说。后人理解各不相同,比如其中朱彝尊认为“左丘”为复姓,至于左丘明的书为何不称为《左丘氏传》,他则认为是避孔子讳,因为古人云:“为弟子者当讳师之名。”

思维导图《左丘明姓氏观点》

清朝学者俞正燮对左丘明姓氏考证论

那么,他到底姓什么?自汉至清,争议不断。

清朝嘉道年间的著名学者俞正燮对左丘明姓氏做了大量的考证,是相对较早的一批人士。俞正燮所作的考据,所费功夫深厚,专注程度颇高,故其成就和特点非常显著。后世人认为俞正燮对左丘明相关史实的考辨相当有力,结论相对可信,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大多人均参考俞氏考据,作为评判借鉴标准。笔者对此做保留意见,后文将对俞氏辩驳理据提出质疑原因。

通过对左丘明的深入细致考证,俞正燮更偏向于第三种观点,他得出的几个结论是:左丘明姓丘名明,左是其官职;《左传》也确实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而左丘明的故里和基地在今天的山东肥城。

图书馆藏:俞正燮《癸巳类稿·左丘明子孙姓氏论》原文

第一、他极力反对司马迁和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中“合左丘为复姓”说;

俞正燮作了如下分析:丘明作传《春秋》而曰《左氏传》者,是以左史官冠名,就等同于如司马迁作《史记》也。

其中《春秋》《公羊传 》《谷梁》题姓者,《毛诗》、 《韩诗》之比 《左传》不题姓者,《齐诗》、《鲁诗》之比。而《经义考》言《左丘传 》单称定疑孔门避沛,殊不然矣。

为了把此问题讨论引向深入,俞正燮又特地自我沽问,并作了详尽的答辩 :

《史记》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复姓无疑。此则春秋时周公为宰,题宰周公,不必是姓宰周。司马迁后称史迁,不必姓史。又复姓,古有左人、左师、左行、左史,丘则《广韵》四十四复姓独无左丘。

第二、除了对复姓“左丘”辩驳,他还对“左”姓论据提出反对意见。

姓“左”的论据主要来源于邓名世(宋末南宋初学者,专注姓氏考据)说:“《论语》左丘明姓左,作《左传》者姓左丘 ”。

俞正燮对此论则斥之为“怪论 ”,是“污鬼神也”。与此同时,俞正燮还对左丘明姓“左”的观点,予以了有力批判。

他说:既然在《元和姓纂》左字注内就称临淄有左丘明后,引自晋左思等为证,是在山东者姓左不姓丘。《广韵》一书中:“丘”字注内称左丘明之后,有河南、吴兴二望,是其族。唐前已徙他鄙,不在山东。如果按《广韵 》三十三‘左’注云:“齐之公族有左右公子,后因氏焉。不言左丘明。”

唐颜师古注《急就》“左地余 ”云:“鲁太史,后遂为姓 ,非临淄。”《晋书·左思传》云:“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其先齐之公祖,有左右公子因以氏焉思家世儒 学”云云。不 言祖是丘明,后人何得 改史传,污左氏为丘明后?

在他的成名作之一——《左丘明子孙姓氏论》中,认为邓名世的论点“不足据”,他根据《广韵》十八尤 ‘丘’,注引《风俗通》云:

“鲁左丘明之后。”

又云:“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世居扶风。丘俊,王莽时持节江淮,不仕。避居吴兴。” 指出丘氏二派 :一出太公,一出丘明。并进而断言:“丘明子孙为丘姓,义最古,无疑。”

至 于“左”字,则是史官职称。

当然任何一种观点言论,引经据典的源头都是“以史证史”,所以言论含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俞正燮的考据即便是有深厚的功底,也避免不了其他考证学者的抨击。

比如,被后世学人誉为“凄书考证,详审精密,评骘群籍,识解精卓” 的清代著名学者李慈铭,就针对对俞正燮的“丘明传《春秋》而曰《左氏传》者,以为左史官言之”,发表了完全不同看法。同是,这也是笔者同样的质疑之处。借李慈铭的辩驳:

《史记》何不曰史氏记乎?且史记本名《太史公书》。

据《公羊》疏云:孔子使子夏等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贵。刘氏《史通》云:司马迁因鲁史旧名曰之,曰鲁史记,是《史记》又有此名,不由子长也。《汉书·司马迁传》曰:“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

齐鲁以地名也,但取一 ‘左’字,安知其为左史乎?古人无此不解也 。”

族谱记载追溯考据

我们知道,不管是哪种言论考据来源都是站在前代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要么对此认同加以辅证,要么提出疑虑,对此辩驳。对于姓氏的考据还有一种借鉴方式从今天的丘氏族人的族谱反向推论。左氏族人据说迄今尚未发现有认为左丘明为祖的,至于左丘,今无此姓。

这样一来,就从反向有力支持了左丘明的丘为氏为姓的论点(古代称为氏,今天统称为姓氏)。一般说来,族谱的可信度比起传说和历代的史料论证要高一些,尤其是一些名门望族,慎终追远,家学兴盛的时候,为了维持血缘世系的清晰度,流传后世,在记载时更为警惕。恰好丘氏一族就是这类望族,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丘氏族谱,大多数追溯到先祖都是出自齐太公支子,确切地说是齐太公的第三个儿子齐穆公。

在《左传精舍志》的《谱系》记载:

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于营丘,嫡子丁公伋立为诸侯,其支子印遂以丘为姓。……

其以丘为姓者,印生商,商生(啬力),(啬力)生尚亚,亚生采,采生娄嘉。嘉因杀胡公,恐后及难,遂奔楚,世为楚左史官,生子均。……

(周景王)十有六年,楚公子比弑其君虔于乾溪。相之子(成)避国乱遂适鲁,为鲁太史官。(成)生丘明,世为鲁左史官。故自迁楚以来,因以左为姓氏。其后裔十五代孙名起者,工文学,王莽征召不就,恐及于祸,又去左袭丘,隐居陶阳,复以丘为姓氏……

这一族谱记载非常清楚地道出了丘氏变迁的途径:以丘为氏——后以左为氏——再后来复以丘为氏,并且延续至今。因此我们如果以此族谱作为考据所得出的结论是:左和丘都是左丘明一族的氏;两者的关系则为一前一后,经历了三次变迁。丘代替左后,便固定了下来;延续到后世,姓氏合一,统称为姓,变丘氏为丘姓或“邱”姓。

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丘(邱)姓家族,追溯源头基本上将起始祖划分到左丘明,且不再往前追溯。

得助于后人族谱记载,可追忆前祖先,左丘明若泉下有知,何其幸哉。

本文内容由小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