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大顺军临城下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文官武将是谁(大顺军文物)

导语:大顺军临城下,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的文官武将在干什么?他们都该杀

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加剧东林党争,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趁机干预政治,拉拢齐楚浙党,号为阉党。1622年,山东爆发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

另外,各地民变、兵变、抗租斗争频繁爆发。1624年后,阉党把握朝政,魏忠贤擅权跋扈,爪牙遍布全国,并大肆打击东林党人,借“梃击案、 红丸案、 移宫案”为由,唆使其党羽伪造《东林党点将录》上报朝廷,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之后,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天启年间的朝政混乱,更是导致内忧外患加剧。

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驾崩。信王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年号崇祯。1644年三月,大顺军浩浩荡荡地开入了京城,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终于迎来了最后的时刻。家国已破,崇祯帝朱由检走投无路,在煤山的歪脖树下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死亡亦标示着立国二百余年的明朝覆灭。

一个还算是有作为的皇帝,一群“忠心不二”的文武百官,他们的努力终究无法扳动命运的手腕,大明还是亡了。然而,偌大的王朝究竟是怎么覆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到现在也没人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有人说,一切都是因为皇帝老子刚愎自用,将本就残破的大明江山败坏了。

也有人说,一切都是天命使然,天下合久必分,大明气数已尽。

还有人说,李自成、努尔哈赤等强敌环伺,中原王朝从未面对如此强敌。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明王朝究竟亡于何故?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提出了他们的见解:明朝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覆灭,除了旱灾、洪灾、瘟疫及皇帝用人不当等因素之外,那些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亦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抛开崇祯刚愎自用的缺陷不谈,崇祯算是明朝中后期为数不多的好皇帝。朱由检自登基以来励精图治,希望能重振朝纲巩固集权,使得大明在自己的手中走向盛世。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父兄给他留下的是万历、天启等时期未能解决掉的烂摊子,这些隐患在崇祯朝一朝爆发。

崇祯虽有一定能力,也有理想抱负,但他终究水平有限。此时江山残破,以崇祯的个人能力根本没办法解决掉所有隐患,大明朝的覆灭已成定局。所以,我们绝不能将黑锅甩在崇祯头上。真正该为明朝覆灭买单的,就是那些口口声声忠君爱国的“忠臣良将”。

当大顺军兵临城下之际,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文官武将在干什么?

根据史料的记载,仅有二十几名大臣为表对明室之忠心,选择了以身殉国。其余三千多名官员,均争先恐后地来到起义军处报到,希望能成为大顺王朝的“开国元老”。此情此景,只能用“衣冠介胄,叛降如云”来形容了。

文臣大都选择夹着尾巴投降,武将又有合作为?

大顺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轻而易举地打下黄河以北的大多数地盘,在此期间除了保定、宁武的守将稍作抵抗之外,其余武将均选择闻风而逃或不战而降。否则,凭大顺军的草台班子,即便人多也不可能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打进京城。

驻守在关外的吴三桂、黎玉田等将领,在听说京城沦陷后便立即入关,随时准备投降李自成。虽吴三桂最终选择投降满清,但其本意仍是对起义军俯首称臣,若非因为他的父亲和女人遭到李自成之辱,吴三桂早已归顺大顺。

此外,在大顺军攻入京城之前,崇祯曾因为军费问题号召朝中百官捐钱。然而,在崇祯再三强调下,大臣们才你三百我五百地凑出几千两银子。可笑的是,根据《国榷》的记载:“大顺军进拷索白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宫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细丝装嵌,不及十万。”农民军打进了北京城后,轻而易举地从爵、官、阉党手里勒索了六千多万两银子。倘若这笔钱能用做军费,不知能购买多少武器粮草,想来明军也不必败得如此之快了。

有这样的文臣和武将,即便大顺军没能打进京城,恐怕满人入关亦是时间问题罢了。只可怜颇有理想的崇祯,在他即将殉国之际,留在身边陪着他的仅有一位太监,平日里三跪九叩满嘴皇恩浩荡的大臣们一个都没来。难怪朱由检在上吊之前大骂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只有到了生死关头,崇祯才明白着国家竟无一忠臣。

即便是李自成,亦对此坦言:“君非甚暗,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皇帝并不是一名无道昏君,可臣子却都是些只顾一己之私的墙头草。有这样的大臣,大明不亡才是怪事。

可悲的是,最终,崇祯背负了“亡国之君”之名,而这些大臣却逃过了后世的口诛笔伐。平心而论,以崇祯之作为根本算不得“亡国之君”,但那些毫无礼义廉耻的大臣绝对是“亡国之臣”。

参考资料:

【《明史》、《国榷》、《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明清之际》】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