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谢谢皇上赏赐(古代皇上赐酒是说什么)
导语:古代皇帝答谢臣子,赐宴席也分三六九等?看看都吃了啥
赐宴亦作“赐燕”、“赐議”,即君王下诏举行的恩赐宴会,其受众对象除过臣 子外,还包括外蕃君主、使者及普通百姓。通过这一形式服务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天子、诸侯就通过“赐昨”来相互联系感情,春秋战国时 期,因生存和战争的需要,君主常赐事功者共宴,发展至西汉,赐宴在生活中所起到的稳定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尔后历朝历代都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其表现形式却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唐代亦是如此。
史籍记载中有关唐代君王借助赐宴笼络人心,以维护王朝统治的文字举不胜举,且形式多样,较之前代施恩的事由及宴赐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同,具体可细 分为皇家内宴、庆功祝捷宴、赐酺宴、恩宠之宴、宴请外国君长与使者的宴会, 以及礼仪性的朝会赐宴。
皇家内宴
这里说的内宴,即指皇帝款待宗室、皇族的宴会,主要对象是同宗近亲者, 凭借后妃的裙带关系而获高位的外戚在特定时期作为皇帝可倚靠的“忠实”力量 亦常参加宫廷内宴,故也在本节所论及的范围内。
在中国古代家天下的政权形式下,同宗近亲者是“家天下”的有力维护者, 增强皇室内部的向心力,对稳定统治阶层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经典中 “宗子维城”、“藩屏王室”的角色定位也说明统治者寄希望于皇族亲属拱卫皇室 统治,而以内宴为纽带联络宗亲的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到重视,周成王与 族亲召公共燕,作”棠棣之书”,又宴宗室同姓诸侯共“作湛露之诗”。后人承其 衣钵多有内家私宴 。
李唐开国之初,就开始赐宴皇室宗亲,武德七年高祖“宴王公亲属于文明殿” 性情广善的高宗也在观德殿设宴招待王公诸亲,玄宗与诸昆季友爱其驾,与诸 王宴饮时,宁王错喉“喷帝”,诸王不知所措,玄宗却大笑以置之;幵成四年,文 宗“于咸泰殿观灯作乐,三宫太后及诸公主并赴宴。”
诸如以上皇室内宴的记载见于唐统治的各个时期,因与宴者关系比较亲密,侍宴者无需过多礼节束缚,不似其它宴会那般庄重,迎拜常如“家人之礼。
唐室疏族李承光因受赐“家人之礼”开书而流涕,可见家人之礼的适用在构建皇族内部和谐关系上的作用不容小觑,同时这种家人 之礼背后也充斥着规训,即通过赐宴亲亲以睦,塑造自己“仁孝”的形象, 希望能达到“可以移于君,施于有政,承上而顺下,令终而善始”的社会效果。
“家人”这一特殊利益集团在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之下,与现实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室地位的嬗变也会对王朝的治乱兴衰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不同时期内宴对象及方式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朝的政局走向。
唐初,皇族将兵辅政,与李渊父子共创大业,享有很高的地位,所以高祖一朝,君权与皇族之间关系密切,有时为了显示对亲贵不同寻常的尊宠,高祖常以亲密交往或允许一定程度的违禁破例来提升其地位,窦抗侍宴即是一例,“武 德元年,以本官兼纳言。高祖听朝,或升御坐,退朝之后,延入卧内,命之舍敬。纵酒谈墟,敦平生之款。
皇帝特许其破例,实是一种特殊的礼遇。而窦抗作为臣子 “纵洒谈诚”、“陪侍游宴”,也很好地体现了戚甲之间牛活的亲密。
而历经玄武门之变的太宗有感于皇族势力的强大,为稳固统治,寻求“享国 久长之策”令皇室成员出任地方刺史以藩屏王室,如高祖子體王元亨,贞观二年任命为金州刺史,“太宗以其幼小甚思之,中路赐以金盖,遣使为之设宴”。
其虽幼小,但为了消除皇室成员对自己统治的威胁,亦外派任职,可见戚里之宴 的背后并非完全流露着温情脉脉。高宗、中宗时期的外戚干扰朝政,于两汉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中国历史外 戚权势的顶峰,赐宴在侧面也反映了这一历史变化。
高宗时武后以后位之尊赐宴皇后亲族,而昏愦的中宗则在武成殿亲赐皇后诸亲,这势必造成了 他们野心的膨胀,武氏篡唐及韦氏之乱的爆发就是很好的例证。
而高宗以后的外戚大多非才德进位,仅靠裙带关系获得荣华富贵,“或籍长乐之亲,或因椒房之宠, 重侯累爵,席宠连封,”或许是有感于武韦杨家族的忽荣忽败,暴兴暴灭的历史 事实,中宗后外戚再无作为,正史中也不见宴赐皇后亲族的事例。
世入开元,历经姑党之祸的唐王玄宗终于大权独揽,即位之初针对皇族兄弟、皇子等对皇权构成潜在威胁的近支宗室,他制定了种种防范措施。
尤其是开元十三年后设立“十王宅”、“百孙院”,皇子们统一由宦官监押居住,形同幽禁, 不再实际前往地方任职,出任地方的任命仅遥领而已,为了将皇权对宗族血缘之亲的侵害降到最低,频赐宴诸王,与之欢宴共乐。
这种变化一方面说明科举制完善后,皇族对于国家政权的重要性大大降低,皇帝不必依赖其宗亲势力巩固统治,另一反面也说明贵族中的宗族成员作为社会的顶层势力,无疑也是现实朝政力量的重要一支,所以仍委派职务,以维持其清要显贵的尊崇地位
尔后的统治者继承这一政策,所以唐中后期除去因科举步入权力中心的李氏疏族外,其他亲 贵都未在朝政上有大的作为。
唐中后期皇帝仍频频赐宴皇族亲贵以荣宠之。如唐德宗赐宴在京宗室,唐文宗多次幸十六王宅与诸王宴饮,都是很好地例证,但直至昭宗时唐帝国大厦将倾,诸王亲贵才被委以重任,才重新回到权利的中心。
综上分析有唐一世,君王赐宴皇室宗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王朝客观环境的变化,但其根本仍是通过赐宴亲亲以睦,维护上下之序,强化皇族内部成员的凝聚力,以维护王朝统治。
恩宠之宴
唐一代,统治者会因不同原因赐宴施德于臣,以示自己的恩宠之意,宴会形式无一定之规,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意愿及朝政需要。此种宴会形式多样, 为便于梳理,笔者将其分为赐臣子宴、闻喜宴、任命外官饯行宴、赐父老及老者宴。
赐臣子宴
臣子作为辅佐君王兴邦创业,匡震天下的股肱耳目,皇帝动辄赐宴以示礼遇。赐恩臣子的宴会名目多样,性质各异,且受赐范围及对象在不同时期亦有所不同。
唐前期皇帝赐宴缘由多样,且随意性很大,“即位”要赐宴、皇子诞育、庆有年、皇太子纳妃、四海和平、返乡将帅凯旋、疾愈、出征等喜庆之事都要赐宴,甚至在服色冠带改革后,皇帝也会举行宴赐,高宗上元元年九月,百官俱新服上礼,帝御麟德殿之景云阁,以宴群臣。而为皇帝倚重的励贤重臣,多为权谲纵横,见识卓越的贤良之士,君王依赖其朝政才能运筹决策,他们会因升迁、致仕受到皇帝的特恩赏赐。
皇帝亲自把关酒食,给与如此之高的宠遇,可见德宗对励臣功将的倚重。由上述分析可知宴赐励贤重臣,一方面肯定了官员的朝政才能,另一方面也表现朝廷 的仁政同时也可以对在职宵员进行安慰和鼓励,可见礼遇宴赐朝廷東的背后 有着统治者更深层次的为政考量。
闻名后世的“烧尾宴”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从唐中宗景龙时期开始, 玄宗幵元中停止,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烧尾”含义颇深,指的是鲤鱼跃龙门, 本是诸僚朋旧相互往来的一种宴集,尔后演变为大臣拜官献食天子。
据史料记载,唐中宗时,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便在自己的家中设“烧尾宴” 宴请唐中宗。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了唐代名臣韦巨源设烧尾宴时留下 的一份不完全清单,从其描述中可窥见此宴之奢华与精细,中宗喜好烧尾之奢华,对于特别垂青的大臣在其升迁之际也曾设烧尾宴。
中宗昏馈,此举有违常制,但无疑表露了君王对臣子的远近亲属。
唐前期皇帝属好艺文,学士屡承恩涯,自太宗始,均有此例,而昏懦的中宗 每游幸园苑,学士皆同预宴,赋诗相和,也体现出皇帝本人对诗文的雅好之情,同时也说明了君王对文士的垂青及推行文治的方略。
而玄宗礼遇文词学士更是不遗余力,周室以宁;武帝得人,汉家为盛。而高视前 古,独不在与今乎”。君王通过赐宴显示对文臣学士恩宠的同时,也树立其作为 明君圣主大力推行文治的形象,对文臣学士而言,固然是极大的奖赏,大家莫不 以此为荣耀。
有唐一代,君王视臣子如股胺,认为“君臣同体”,和谐的君臣关系,有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皇帝通过赐宴这种显示恩宠的方式,对臣子进行慰劳,给予奖赏厚待,这样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君臣关系,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有序,也有利于激发臣子更加忠于皇帝,勤于职守,从而形成强有力地统治集团,为其治国安民运筹决策,从而达到君臣共抵于治道,政通人和的治世局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萱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