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共情的孩子是不是容易不快乐(孩子共情什么意思)

导语:育儿绝招“共情”为啥对我家娃不起作用?

“共情”是被各大育儿论坛,众多育儿大咖一致推崇的方法,似乎只要做到“共情”,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这个方法还听起来特别简单易学!氮素,为啥我咋用都不对呢?难道是我家孩子独一份,特别“难缠”?估计这是看了众多育儿书籍,坚定做完美妈妈的大伙最郁闷的事情——学习我不怕,提高自己我努力,可是,看不到成效呀!今天游妈就跟大家来说说关于“共情”的那些事。

共情≠解释

首先,咱们得弄懂到底什么是共情。很多妈妈觉得孩子情绪爆发的那一刻,自己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共情,但其实我们做的只是“解释”。

一位宝妈给我留言,说前一天晚上不小心弄坏了孩子做的金箍棒,孩子哭个不停,于是妈妈想要共情哄她。妈妈说明自己不是故意弄坏的,承诺再给孩子做一个,或者把原来那个再粘上。妈妈告诉孩子,做错了是可以弥补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不允许妈妈靠近,甚至打妈妈,还一再说她只喜欢原来那一个。

表面看,妈妈是在共情孩子,并且提出了弥补方案。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理论上那样破涕为笑,跟她一起修补,然后母女同乐呢?因为妈妈在第一时间没有表达歉意,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而是解释了自己的行为——“我不是故意的”!在孩子情绪仍然很激烈的时候就提出“再做一个”或者“修补旧的”。 并且讲了“错误是可以弥补的”道理作为神补刀。咱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你不是故意的,所以我就不能生气了吗?你有问过我对已经坏掉的金箍棒的处理意见吗?错误都可以弥补,为什么我做错了的时候你没有这么说?

共情的第一步是要做到站在对方的立场和思路上体会他的情感,并且帮助孩子对这种情感进行梳理。等孩子的情绪充分表达之后,再通过互动,跟孩子一起讨论接下来的处理方法。这样,孩子的注意力才能从激烈的情绪中转移到解决问题上来。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跳过这些关键环节,直接“解释 — 讲道理 — 提出解决”方案是无效的做法。

共情≠找理由

有的家长在孩子被打击,难过沮丧的时候,总是积极“共情”,有时候故意忽略事实,找出各种理由解释,甚至掩盖孩子的失败,给孩子描画美好蓝图。这也不是真正的共情。

有个妈妈给我留言说,有次孩子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赛跑游戏,结果输掉了,非常沮丧。她安慰孩子说,你比小宝个子矮,所以才输掉的,今天开始咱们好好吃饭,比他高了就能赢他了!可是孩子仍然哭个不停说:“乐乐还没我高呢,也跑得比我快!”于是妈妈又解释道:“乐乐刚才先起跑的,当然比你快了,下次你也先跑。”这样,孩子平静下来,还觉得自己刚刚受了不公平待遇,要求去吃好吃的,补偿一下。

表面上,孩子接受了妈妈的说法,平静下来了,自信心得到了保护。但是,这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所有比我强的人都是客观原因造成的,跟我自己没有关系,在过程中我没有任何不足!我的失败是他们违反规则的缘故,我还挺委屈的!这种外归因的方式通常可以比较快速地给我们心理安慰,却会造成孩子停步不前。孩子遇事总是找各种客观理由,很难积极主动去分析失败原因,寻找改进方法,并最终克服困难,获得成长。

共情≠代为解决

很多妈妈看到孩子哭了或者生气了,第一反应就是给他们出主意,帮助他们解决麻烦。其实,共情之后,跟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抓住孩子成长的契机,让他们得到更多收获。

上面两位妈妈的留言都是把共情、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起的,而且这个解决方案通常是从我们成人的角度提出的。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家长最常见的做法。当我们直接给孩子解决方案时,孩子会觉得遇到任何事情,妈妈都会帮我搞定的,我自己就不用想了。因此孩子解决问题,随机应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遇事十有八九还是不知如何是好。其次,成人的提出的办法从咱们的角度看非常简单,但是对孩子来说也许操作起来很困难。这就常常出现方法孩子说得头头是道,就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现象。而这时,就很可能引来成人的奚落、训斥,让孩子受到更多伤害。最后,我们直接提出解决方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心底里认为自己是没有用的,从而影响自信心的建立。

说到这里,“共情”到底是什么,“共情”过程中常见的误区就都已经清楚了。让我们一起做孩子们的知心人,陪伴他们成就最好的自己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春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