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情感

心脏病怎么保养 详解不得不防的心脏病误区

临床中大部分的心脏病患者是中老年人,所以有人说,儿童的心脏病都是先天的,只有中老年人才会得后天的心脏病。这并不完全正确。儿童的心脏病确实多是先天的,心脏病的许多表现如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大都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但如果追溯的话,从一定程度上说,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得了“心脏病”。研究证明,许多心脏病患者在儿童时期其动脉血管内壁上会出现一些紫色条纹,这些紫色条纹就是日后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

一些在儿童时期受过剧烈感情刺激,如父母离异或家庭暴力的小孩,在成年后的性格上也多倾向于暴躁易怒或抑郁焦虑的类型。在这样的持续刺激下,到老年时患心脏病的几率比普通家庭成长的孩子要高许多。中医讲防微杜渐,要想获得一个健康的晚年,从小就要注意,努力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合理饮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养成乐观的性格,从童年时期预防心血管疾病。

误区二:

健康人不必服用心脏保养品

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死于心脏病突发,而日常表现很健康,没有一点迹象。尤其是35—40岁的中青年人群,他们事业处于上升期,家庭稳定,日常喝酒应酬很多,烟酒不离身,又缺乏时间锻炼身体,机体出现了一些倦怠的迹象。比如,喝完酒第二天会头痛、倦怠、浑身无力,这正是肝脏衰老、血管硬化、代谢功能降低的表现,这个时候如果注重调节生活方式,并服用一些保护血管、调节代谢功能的辅食,如深海鱼油、富含卵磷脂的提取物、复合维生素等,可以延缓机体内脏衰老、血管硬化的进程,从而预防很多心脑血管急症的发生,起到阻断机体恶性循环的作用。张艳建议,男士50岁、女士45岁最好开始服用心脏保护药物。

误区三:

心脏病发病时一定有疼痛的先兆

调查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心脏病患者在发病时没有出现过胸部等部位的疼痛症状,而且这类病人的死亡率要高于发病时出现心前区疼痛的心脏病患者。女性、老年人和有过心衰病史的人最容易出现“无痛的”心脏病。因此,这些人要高度关注心脏病发作时的非疼痛表现,如呼吸急促、不规则心跳、神经过敏、恶心、呕吐、出冷汗、颈部紧箍感、晕厥或过度虚弱等,以便尽早得到治疗。

误区四:

胖人才会得心脏病

一般来说,胖人的血压、血糖和血脂都有异常,这对心脏的健康是很大的威胁,所以减肥瘦身、保持适当的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但并不意味着身体偏瘦的人就绝不会得此类疾病,因为能够引发心脏病的因素很多,如情绪长期抑郁或紧张、不爱运动等,这些因素与人的形体关系不大,与人的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有关。

很多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愤怒的情绪中,当机体不能代偿的时候,甲亢、糖尿病的患病率就会升高,表现为消瘦、烦躁、易怒,而一测他们的血压、血糖、血脂代谢常常都是异常的。从中医的角度解释,肝郁化火日久,煎熬津液,炼液成痰,痰扰清窍,可以发为高血压;痰瘀互结,血脉不通,可以发为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这种“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常常都是消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