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心肌梗塞 这些说法不得不注意
预防心肌梗塞的饮食方式,总体来说不宜过食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控制食盐量,避免吃刺激性的食物。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肥胖患者应控制摄食量,以减轻心脏负担。宜常食用植物油及维生素,多吃小米、燕麦、大麦、豆类、香菇、木耳等食物。
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有过心肌梗塞病史的患者饮食方面要注意将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和输液量一并考虑,使其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如心肌梗塞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则应限制钠盐和过多的水摄入。食物中水的含量应与饮水及输液量一并考虑,使适应心脏的负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应限制钠盐,但临床上亦观察到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尿中有钠的丢失,故应根据血液生化指标予以调整。
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营养代谢,认为镁对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膳食中含一定量的镁,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成人镁的需要量为300~400毫克/日,食物来源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产品等。已知钾对心肌的兴奋性、传导性等均有影响,低钾血症易发生心律失常,故应注意如有低钾血症出现,饮食上应予调整。
另外,春季天气反复,气温时高时低,大家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注重御寒保暖。有不少老人喜欢晨练,其实这个习惯并不太好。凌晨至早上九、十点钟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间,老年人最好避开这个时间段。相同的活动量,下午发生心肌梗塞、心绞痛的概率就要比清晨低很多。
春季预防心肌梗塞,一是要从饮食上注意,二要注意生活起居,三要注意观察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一般来讲,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多在发病前一周出现,少数病人甚至提前数周,约40%的病人发生于梗塞前1-2天。有的病人可不止一次。因此,上述症状一旦发生,必须高度重视,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尽快送医院抢救。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近日医院里感冒的人群更是不少,尤其是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更易引发疾病的侵袭,常感冒的老年人也要警惕心梗的发作。
近日,由于气温骤降,63岁的林大妈患上了感冒。起初,她没太当回事,自己找了点感冒药吃。但服药两天,不仅感冒不见好,还出现咳嗽,而且咳嗽越来越剧烈,有时还有胸闷、憋气等症状。林大妈此时还是以为是感冒,只是症状较重罢了。不曾想,当天晚上凌晨左右,林大妈忽然感觉呼吸困难,连气都喘不过来。家人赶紧把她送去医院,经检查诊断却是发生了心梗。医生说,幸亏就医及时,采取了抢救措施,否则随时都会猝死。
近来因感冒导致冠心病复发甚至急性心梗发作的患者明显增多。一般的心梗主要表现为胸痛,但也有不少人像林大妈一样,并不会出现胸痛,属于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隐蔽,容易被忽视。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极易引起心衰、猝死。
一般人感冒可能对健康不会产生太大影响,但对老人尤其是冠心病患者就不一样了,感冒往往是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感冒可使原有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病情加重,影响肺部通气功能,从而使心肌相对缺血缺氧,进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感冒也是心梗急性发作的诱因,因为感染可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脆,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可诱发斑块破裂,血液黏稠度增加又可促使局部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等意外。
临床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急性心梗患者病情发作时并没有明显的“心痛”表现,纪主任说。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症状是心肌短暂缺血,医学上将此症状称为“心绞痛”。但是,很多“心绞痛”病人并不会表现为胸痛,大约有三分之一体现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疼痛,如只有胸闷、气憋或时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腹部胀气、腹痛、恶心、头痛等。由于这些症状与“心脏”似乎沾不上边,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
对于本身抵抗力弱或有慢性病的老人,感冒不宜自我药疗,更不能硬撑,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一定要弄清原因再治疗。冬季老年人特别是冠心病患者避免感冒,防止冠心病发作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防寒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作息,保持心情愉快;选择适当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锻炼时间定在傍晚比较合适,避开凌晨到早晨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时间段;冠心病患者及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者,应坚持规律服药,并遵医嘱定期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