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怎么治疗 教你5大措施远离心肌梗塞
有数据显示,我国大多数地区每年的11月至次年2月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发期,此与气候变数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糖尿病、高血压等都是心梗的高危因素。了解心肌梗塞发生时的症状,及时发现,做好应变措施。平时做好预防工作,只有从源头上控制,才能使心梗不再复发。
心肌梗塞症状表现:多数病人于发病前数日可有前驱症状表现,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降低,T波高大或明显倒置,此时应警惕病人近期内有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
(一)疼痛:为此种病症最突出的症状表现。发作多无明显诱因,且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久,有长达数小时甚至数天,用硝酸甘油无效。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可无疼痛,起病即症状表现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20%病人可伴有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 湿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10.7KDa(80mmHg),甚至昏厥。若病人只有血压降低而无其他症状表现者称为低血压状态。休克发生的主要因素有:由于心肌遭受严重损害,左心室排出量急剧降低(心源性休克);其次,剧烈胸痛导致神经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此外,有因呕吐、大汗、摄入不足所致血容量不足的因素存在。
(三)心律失常:约75-95%的病人伴有心律失常,多见于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为最多见,心律失常中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如室性早搏,部位病人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也不少见,室上性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前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塞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心房梗塞。
(四)心力衰竭:梗塞后心脏收缩力显著减弱且不协调,故在起病最初几天易发生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能平卧等症状表现。严重者发生急性肺水肿,可有紫绀及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后期可有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塞者在开始即可出现右心衰竭。
(五)全身症状表现:有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增快等。此主要由于组织坏死吸收所导致,一般在梗塞后1-2天内出现,体温一般在38℃左右,很少超过39℃,持续约一周左右。
只有从源头上控制,才能使心梗不再复发。所以,牢记以下5项基本措施,远离心肌梗死。
坚持药物治疗
对原服用的降压、调脂、抗凝、降糖,以及扩张冠脉和活血化瘀等药物,不要随意更改或者停服。坚持服药,则有利于保持病情稳定,避免心梗的意外复发。
保持平和心态
心梗患者应该防止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大喜、大怒、悲伤和精神抑郁),维持规律的生活起居,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必要时可采取药物辅助睡眠。生病后,容易产生焦虑或抑郁,应多与亲人、朋友和医生加强交流,以减少思想负担
饮食起居有节
中老年人冬季饮食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以及辛辣的食品,多吃些水果、蔬菜、豆类、瘦肉、鱼类等食品。此外,尽量做到戒烟和不酗酒。当气候突变时,应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顶风行走,且注意保暖,及时增添防寒衣着。
保持大便通畅
许多急性心梗的发生与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过猛有关。因此,应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间断服用缓泻剂,如麻仁润肠丸、杜秘克口服液、福松散剂等。
适当体育锻炼
每周至少5次,每天锻炼1次,进行30分钟以上的运动,每次运动心率达到170-年龄即可。可以选择步行、慢跑、游泳、扭秧歌、 跳健身舞、爬山、骑自行车、跳绳、打老年门球等锻炼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措施
急性心梗死死亡率以发病后24小时内最高(尤其是前几个小时),死亡原因大多由于心律失常。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在家发病时,不要马上移动病人,以免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氧。让病人卧床休息、吸氧、口含硝酸甘油,待病情稳定后,用车急送医院治疗。在医院监护下治疗,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病人发病后,周围的人要及时与医院联系,出诊抢救。勿耽误时机,自作主张延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