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注意什么事项 警惕这些细节否则后悔终身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除心脏上的血管外,还常累及脑部动脉和外周动脉等多个部位。一个部位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意味着其他部位的动脉也有着相似的病理过程。无论有没有症状,有多处血管病变的病人更容易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老年人腿疼并不是衰老的表现,很可能是下肢动脉性疾病引起的。”他说:“事实证明,冠心病患者中有40%的人合并有下肢动脉性疾病,而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中有60%存在有严重的冠心病(至少有一支心脏上的血管狭窄超过70%)。”
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下肢动脉性疾病患者并没有走路时出现腿疼的症状。为使这部分患者能及早发现疾病,杨博士在此建议人们在测血压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关注一下自己的“踝臂指数”(ABI)。这一指数小于等于0.9即为异常,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一种可靠的方法,而测试的过程如同测血压一样简便。这就是说,血压不仅要在手臂上测量,还要在脚腕上测一测。但目前,这种踝臂指数测量仪还主要集中于医院的血管科。
踝臂指数:就是指踝部收缩压和臂部收缩压之比。测量时,采用标准仰卧位测量上臂和下肢踝部的收缩压,分别使用踝部和上臂的收缩压最高值。正常人踝部收缩压应大于等于臂部收缩压,正常比值范围为1.0-1.4。而踝臂指数小于等于0.9被确定为下肢外周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个生活实例:1996年,王大伯被诊断为冠心病,2004年做了冠状动脉支架介入手术,手术后心绞痛症状有所缓解,但2006年心绞痛又开始较频繁地发作,仔细询问后发现王大伯的用药方法不对,他只是在胸闷、胸痛发作时才服药,还自以为找到了既经济又安全的服药方法!经过指导,王老伯改变了以往观念,饮食规律、坚持锻炼、按时服药后,他的心绞痛已经半年多没有发作了,即使在以往常发的12月、1月也没有发作过。 冠心病:吃药是为了保健而不是救急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进行性的、长期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逐步出现纤维化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管腔狭窄。当血管管腔狭窄超过70%,人在安静时还可以忍受,没有任何症状。但在运动量增加、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就可能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情况严重时,血管壁上的斑块还会破裂、脱落,由此形成血管内血栓,造成急性心肌缺血,临床表现为心肌梗塞。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由于其病程长、无急性发作时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胸闷胸痛发作时硝酸酯类药物通常又可有效控制病情,使得很多患者掉以轻心,认为发作时有药物“救心”就可以了,以致平时药物治疗不规律甚至状况稍好就停止服药。
冠心病患者尤其要避免冠状动脉的进一步硬化,预防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重中之重,平时“保心”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冠心病发作时的“救心”。
冠心病药物治疗一个长期的过程
冠心病的防治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配合,患者需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情。
坚持合理用药是冠心病防治的根本。冠心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改善缺血并保护血管的调脂、降压、抗血小板药物,要达到这样效果的药物不是指某一种药,而是一个药物治疗的组合方案。例如,调脂药物能防止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阿司匹林能抗血小板聚集,还可配合应用麝香保心丸等中成药,发挥中成药保护血管内皮、防止血管内斑块破裂的作用。麝香保心丸有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的作用,可对缺血心肌起到代偿血供的作用。根据我国的临床实践经验,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地“保心”,使病情稳定好转。心绞痛不发作,不是停药的信号,擅自停药,将严重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