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大唐朱雀大街在哪里(唐朝朱雀门的位置和功能)

导语:陕西文物探探探第38期 朱雀门 大唐皇城正南门的威严与繁华

(上接B01版)

5.皇城内的宗庙与社稷

太庙一年四季都有祭祀 侵犯宗庙和社稷属不赦之罪

王双怀教授说,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宗庙象征着皇室,象征着皇权,所以国家特别重视对宗庙的营建、保护和祭祀。

在唐代,从安上门一进入皇城,安上门街东边就是太庙。太庙由专门的机构太庙署来管辖。而从含光门进皇城后,含光门街西边就是大社。大社就是大社大稷,是社稷坛所在地,这地方有个郊社署,这个管理机构是专门管社稷坛的。

唐代皇帝的宗庙规模是相当大的。在289年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唐代前期的时候,宗庙里面是七庙(相当于七辈),到后来成了九庙。

唐代太庙祭祀,最重要的是禘祭和祫祭。所谓禘祭就是独祭,五年要祭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祫祭是合祭,三年一合祭,合祭就是大祭,把所有的神主都放在一块来合祭。唐代帝王去世后都有一个谥号。神主是用木头做的,上面写着这些谥号,放在太庙里面,神主就代表着去世的皇帝本人。

唐代太庙一年四季都有祭祀。祭祀的时候首先要迎神,之后是娱神,娱神完了再送神,中间的过程很繁复。

社稷是国家的象征,由社坛和稷坛组成。社稷坛就在含光门以西的地方。这里有唐代两个非常重要的建筑,叫做大社和大稷。大社是一个方形的坛,坛的四面,土的颜色不同,东边是青色,南边是红色,西边是白色,北边是黑色,顶上是黄色的,神主是用石头做成的。这块石头大概有一丈多高,一半埋在地下,象征社稷之主。在坛底下四面也修建有一些建筑。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社稷活动。

唐律里有十恶不赦的大罪,前三个叫做谋反、谋逆、谋判。如果对宗庙有侮辱行为,或者是盗了宗庙里面的祭器,或者对社稷坛有不敬的行为,也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6.皇城布局与国家机关

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十二卫全在皇城

在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里,有挂在墙上的唐代长安城的非常详细的立体示意图。长安城的平面布局,包括外郭城108坊,以及皇城内、宫城内的分布,在这里均一目了然。

王双怀教授介绍,从朱雀门进皇城以后,承天门大街的东边是太常寺,太常寺是和礼仪相关的管理机构;承天门大街的西边就是鸿胪寺、鸿胪馆,鸿胪寺相当于外交部,是接待外宾的地方。

皇城是整个国家机关分布的地方。唐代的核心机构三省六部都分布在这里,辅助机关九寺五监十二卫也在这里。其实三省里面中书省、门下省的决策机构主要是在宫城里头,皇城里是它的办事机构。尚书省相当于国务院,具体办事机构也分布在皇城里,位置就在现在的钟鼓楼广场一带。

唐代的国家机关里最重要的就是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这六部也称为“尚书六部”,相当于现在的六个部委。其中,吏部相当于组织部,是管官员选拔、考核的;户部是管经济的,全国的土地、赋税、财政这些都是由户部来管的;礼部相当于教育部,学校教育、科举考试这些都是由礼部来主持的;兵部是管军事的;刑部是管刑法的;工部是管建筑的,比如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还有帝王陵墓的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和桥梁等,都是由工部来管理。

唐代的一些军事管理机构,比如说左右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威卫,这些重要的军事机构基本上都分布在靠近承天门的地方或者承天门大街的两侧。这些全都是武官,远一点的地方是文官。

唐代中央机构实行集中办公,效率是相当高的。地方的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在啥地方?就在皇城。而中央的权力集中在皇帝,皇帝就在宫城。国家决策一般是这样的:国家的政策、法令由中书省来拟定,中书省拟定好了以后,交门下省来审议能不能通过。如果能通过,就交给皇帝审批,皇帝同意了就盖上大印,然后交尚书省来执行;如果不能通过,就要打回去重新审议,直到审议通过交皇帝批准后,再交给尚书省来执行。这就是唐代政权运作的机制。

7.鸿胪寺与国子监

邻国国王子弟也争相要来长安“上名校”

王双怀教授介绍,唐都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丝绸之路的一个中心城市,国际地位非常重要。加之从唐太宗开始,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赢得了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和邻国国王的信赖和支持。由于地位很高,唐王朝实行一种册封体系,册封周边少数民族首领或者邻国国王,而邻国国王和少数民族首领往往会来唐朝朝贡。

唐王朝还实行一种开放的政策,允许外国人、少数民族首领来唐朝学习做官。有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通过学习以后在中国做官,比如日本的阿倍仲麻吕、韩国的崔志远。

由于经常要和周边国家和民族打交道,唐代专门设置了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的机构,就叫鸿胪寺。鸿胪馆就是接待这些外国人,供他们临时住宿的地方。一般外国使者到中国来,一进入唐朝境内,就会由地方官进行接送,一站又一站,从驿站一直送到长安城。到了长安城后,他们到鸿胪寺报到,之后就在鸿胪馆住下,由鸿胪寺安排他们在适当时候去朝拜皇帝。皇帝接见他们,唐初是在太极宫,后来是在大明宫。接见后要在国宾馆举行宴会,款待他们。在他们递交国书之后,然后进行赏赐,让他们参观学习,最后把他们送回他们的国家去,从而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国子监是皇城里面最重要的教育管理机构,相当于教育部,当然这只是类比。国子监直辖六所“高等院校”,叫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国子、太学、四门都是贵族学校,尤其是国子、太学。在唐代前期,国子学其实人数不多,规定只有300人,是收三品以上的子孙来上学的。后来由于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少数民族首领、邻国国王不断要求他们的子弟来学习。所以唐太宗后来就“扩招”,这个国学就由最初的300人扩展到3000多人,到后来扩展到了8000人。

8.隋唐皇城城墙的变迁

部分南城墙和西城墙至今仍是“隋唐芯”

在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有一面墙详细展示了隋唐至明清长安城的面积和位置变化情况。

李春林介绍,明代扩建西安城时把唐皇城城墙往东边延展,在开通巷把隋唐皇城的东墙推倒,然后往东拓展了。但从开通巷往含光门这一段皇城的南城墙,以及西安城墙的整个西墙(包含皇城城墙和宫城城墙)的夯土结构,是从隋代一直到沿用到现在,里边包含的历史内涵是很丰富的。

王双怀教授讲,当年隋文帝让宇文凯做新都的规划设计,宇文凯到洛阳和邺城考察回来后,在汉长安城东南二十里的地方选中了建设新都的地方,然后很快绘制了大兴城的蓝图,总面积80平方公里。但这么大的城市要修建非常困难,隋文帝却是个急性子,说我明年就要从汉长安城搬到大兴城。

这么大一座都城,一年怎么修得成?宰相高烱很犯难。但高烱毕竟是个政治家,点子很多。他从全国召集能工巧匠,动用国家的人力物力集中先修宫城和皇城。对这两个地方统一规划,由国家统一出资,统一营建。所以宫城和皇城的城墙、宫殿一次建成,在隋文帝开皇三年前就建成了。

外郭城则是由国家做好规划,把包括朱雀大街在内的东西14条大街,南北11条大街,以及由这些大街划分成的110个里坊,和东西二市都规划好了,然后提出要求:每个坊都要有坊墙,不许怎么建。让文武百官、富商大贾自由来申请,国家批准就可以建。至于怎么建,钱从哪来,一概不管。所以外郭城的民宅,都是文武百官、有钱有势的人,自己想办法来建的,建设速度也就比较慢。

在开皇三年隋文帝从汉长安城搬到大兴城时,宫城皇城都建好了,城墙都是有的,但外郭城城墙还没有建。到了隋炀帝大业年间,从全国调集了十几万人,经过好几个月才把外郭城的城墙建成了。当时外郭城的城门中明德门是修了,但外郭城城墙尚未完全建成,外郭城那些坊里老百姓的住宅也还没有完全建成。

唐朝建立后,沿用了隋朝兴建的大兴城,改名长安城,于永徽五年对外郭城一些城门进行了维修,并建了城门楼。

到了唐朝末年,具体来说是公元904年,军阀朱温为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对长安城进行了人为毁坏,让老百姓迁走,把宫殿、民居拆了烧了,造成了大破坏,导致隋唐两代三百多年创建的“天可汗之都”、隋唐文化的宝库长安城最终被人为地毁掉了。

到了五代时期,佑国军节度使韩建镇守长安时,他觉得外郭城毁了,宫城毁坏得也特别严重,就不要外郭城,也不要宫城,把外面的老百姓都迁进皇城里,把皇城原来的景风门、安上门等好多个门都堵上,只留下了很少的几个城门,把这座城称为“新城”。

到了北宋时期,因为宋朝是路府州县四级行政制度,在关中地区北宋设了永兴郡路,所以这个城市就叫做永兴郡城,但规模制度和新城一样并无变化。

元朝建立后,又把这座城市改名奉元城,对外面进行了加固维修。现在西安城墙的西南角是圆的,原来是方的,是元朝人建成这个样子被保留下来了。也就是说,从五代到元朝,西安城仅仅是唐代的皇城,它的面积只相当于唐都长安的1/16。

到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本想建都西安,但大臣反对。在朱元璋心目中,西安非常重要,于是把次子朱樉封到西安来当秦王,把奉元城改称西安城。觉得西安太小了,又把南城墙向东延伸,把西墙向北延伸,然后把北墙东墙连接起来,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西安城城墙。西安城墙从洪武三年就开始修了,经过八年才修成。之后秦王朱樉就来了,后来朱樉的子孙后代一直在西安生活。200年以后,明王朝又给西安城城墙全部包了砖。

后来经过几百年岁月,明代修的很多城墙,砖都被拆掉了,现在留下来保存最好的省会城市就是西安城。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张杰/图

登录一直播平台

搜索“华商报社”观看“陕西文物探探探”

本文内容由小迪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