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帝王的教科书是什么(唐太宗注道德经)
导语: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帝王的教科书
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帝王的教科书
《老子》这本书竟然吸引了至少4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为它作注。这个待遇,孔子的《论语》望尘莫及,还没有发现有那位皇帝注《论语》的。以此而言,《论语》是大众普及读物,而《道德经》是帝王的教科书。
唐玄宗很独特,他一人御注了三本经典:《孝经》、《金刚经》、《道德经》。这体现了唐朝精神文明的高度,儒释道三教兼收并蓄。不过,唐朝为了抬高皇室身份,认老子为先祖,老子的地位一夜之间盖过孔子。孔子的封号不过“至圣先师”、“褒尊候”而已,跟帝王还差一个层次。老子呢?在唐代一飞冲天。唐高祖李渊的时候就敕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到了唐玄宗李隆基,老子的尊号不再是6个字,而达到了惊人的15个字,叫“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大皇太帝”。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在他以前的武则天利用《大云经》中的“女主受命”情节来证明其身份的合法性;唐玄宗来一个“拨乱反正”,进一步抬高老子的身份,他在位的时候,命令全国各地广建老子庙。所以,我们今天看唐朝的三教排位是很复杂的,特别是释老二教,一会儿释在前,一会儿老在前,儒家的孔子到是没有多大变化。那个时代当政者主要是利用释迦和老子为自己造势。
现在我们回到唐玄宗御注《道德经》的《序言》:
“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扣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缺之文。”
大意是说,朕虽才疏学浅,但觉责任重大。我们李家作为老子的后裔,怎能让先辈的“无为”之道后继无人。于是,每当清闲,往往翻阅《道德经》,探寻玄妙的大道,及时记录学习心得,汇而成篇。不敢保证句句都是真理,还请各位爱卿多提宝贵意见。
这其实不是他对臣民谦虚,而是对老子《道德经》心生敬畏。所以,他的这本注就叫《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上面多了一个“真”字。今天的老子故里、河南鹿邑县太清宫还保存有唐玄宗御注的石碑。
我们普通人看《道德经》,只能以普通人的眼光来判断。比如,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般理解为:“可信的话不可爱,可爱的话不可信。”这已经很哲学了,而且还有趣,汉代河上公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但唐玄宗就不作如此想,他认为“信言”乃圣人之教,真实不虚,岂能与华而不实的俗人之教相提并论?可见,唐玄宗还真有点铁粉心态。
又如“道可道,非常道”。谁都知道《道德经》的第一章是最难理解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一般的理解,就是道不可说,能够用语言文字说出来的,那就不是终极的大道。而某些信徒,往往会将它说得天花乱坠,云山雾罩。唐玄宗哪有那份闲工夫,他开宗明义,直截了当:
“道者,虚极之妙用。”
没错,他确实是这么说的。唐玄宗认为,道就是人心在极度虚空状态下对事物的某种深层体验,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老子不是说过“致虚极,守静笃”吗?这就告诉你,内心必须无一丝杂念才能“悟道”。唐玄宗正是顺着这个思路,解读“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生而静,感物而动,若常守清净,返璞归真,便能观照事物的本真;如果情逐欲动,那就达不到本真。
这个“徼”字,本意是边界。汉代河上公将它解释为“归”,回归到世俗界,也说得通。不过唐玄宗更直截:你的心要是不静,极度的静,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不能见本质。
更有意思的,是最后那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唐玄宗借庄子的“兼忘”和佛家的“中观”理论,解释说:六根清净,与道合一,但又不能执着于六根清净,还得有无兼忘,无欲于无欲,万物的真实面貌(道)才会自然显现,“万法由此而自出”。我猜想,唐玄宗御注《道德经》应该在《孝经》和《金刚经》之后,因为他确实借鉴了儒家和佛家的“心法”。
再举一例,“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是第三章的一句,意思不难理解,老子告诫当政者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那老百姓就生偷盗之心。但唐玄宗别出心裁,他说:
“夫不安本分,希效所无,既失性分,宁非盗窃?”
你一个普通人,天生就没资格享受奇珍异宝,但你不安分,非要得到,不做强盗才怪?所以,唐玄宗认为,当政者要想办法“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大家都安分守己,那难得之货就不贵了。这就是帝王的奇葩理论,把老子的意思搞反了,变成了维护等级,推卸责任。
再看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第五章的一句。唐玄宗解释得还不错。他说“至仁无亲,熟为兼爱”。因为帝王不能偏爱某人或某些人,不独亲其亲,则天下皆亲;不独子其子,则天下皆子。所以是“至仁无亲”。这种话出自帝王之口,你可以说他是大公无私,也可以说他是六亲不认。他后来不是宠爱杨贵妃吗?不是偏信安禄山吗?还有宦官高力士吗?看来,天下承平日久,皇帝就变心了,变得心口不一。
唐玄宗很长寿,活了78岁,在位44年,大概学到了老子养生之道的一点精髓。但在政治上,他前期开创“开元盛世”;后期却酿成“安史之乱”,差点丢了大唐江山。一前一后,判若两人,到底算是明君英主,还是昏君庸主?可能兼而有之。至于他的御注《道德经》,大家可以自己去阅读,看看一代帝王对经典的理解。
本文内容由小洁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