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项羽为什么不在关中称王)

导语:为什么得关中者得天下?如果项羽建都于关中,结局会有所不同?

西楚霸王项羽在灭秦后,在选择古都时,有人曾劝他建都在关中。

可项羽说:“富贵不归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于是,他便建都于彭城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徐州市。

有趣的是,我在搜索项羽建都,跳出一个问题,“如果项羽建都于关中,结果会怎么样?”

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

众所周知古都对于一个王朝来说,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代表了人口众多,防备最为安全,经济发达,更是人才济济的地方。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在众多王朝的更替中,有众多的古都,其中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被誉为“七大古都”。

为什么这七个地方会被大多数的朝代视为权利、或者一个国家的心脏中心呢?

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撰写的《中国古都和文化》,从自然、经济、军事、社会等因素分析了古都对于各个朝代的重要性,以及每个朝代在选择古都时所要考虑的因素。

01古都需要的自然环境

在选择古都的众多因素中,有一条因素一定是有其重要因素,那就是自然环境。

一个都城的建立,需要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

为什么古代会有得关中者得天下,这一说法呢?

西汉初年,曾有人说过: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而关中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因为它地势高亢,自然就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

就地理形势而言,除了关中和北京外,中原各地都成都难以达到这样的地步。

在七大古都中,开封有着2700多年的古都历史。

而洛阳更是有近900年的历史,先后有东周、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共11个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

洛阳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洛阳比开封在地理上较高一点。

宋太祖一开始继承后周的遗产,以开封为都城。

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打算迁都洛阳,再由洛阳迁都于长安。

长安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都城,因为“洛阳在开封的上游,而长安又在洛阳的上游。”

由此可见,古人选择都城地势以及所在地的山川是比较看重的。

02古都需要的经济

建都于某地地方,除了考虑它的地势外,还要考虑这个地方的经济条件。

而在古代论经济,那自然就是以农业为主。

因为建都之初,人口往往不会很多,但是作为都城之后,人口会逐渐增多。

而且作为都城,不仅人口会变多,几乎所有的王朝都会在都城及附近屯驻一定的兵力,以保卫都城和皇帝。

如果古都的社会必需品无法及时供给,那岂不是被人遏制住了喉咙,任人宰割。

但从遥远的地区运输粮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并非一件易事。

在古代,运输粮食一般都是利用自然水道。

可是,水运也有河流艰难的地段。

但在北京建都的王朝,可以利用黄河水道进行运送粮食,由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向北运输粮食。

紫禁城

有些王朝为了避免运粮和开凿水道的困难,在选择都城时也会选择更接近于粮食富庶的地方。

在唐朝后期,富庶粮食的产地,转移到了长江下游三角洲和太湖流域。

这也是为什么后面辽、金、元、明、清以北京为古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03古都需要的军事力量

孔子曾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粮食充足,军事充足,老百姓才会信任统治者。

可见,军事力量对于君王的重要性。

也不怪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军事力量如此看重,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安危着想,也是安抚民心的手段之一。

在《中国古都和文化》这本书中,史念海写道:“保护都城和社稷,固然需要足够的兵力。但有了足够的兵力,还需有军事防守的凭借,才能稳操胜券,使都城固若金汤,而社稷也就可以历久不衰。”

关中

为什么会有人说,如果当初项羽选择建都于关中,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那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就建都于关中。

西汉初年建都于关中是娄敬提出,张良协助确定的。

娄敬觉得:“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

张良则指出:关中左淆函,右陇蜀,都可以作为军事防守的凭借,可以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

因为关中之东的淆山和函谷关是有名的险要之地,军事上就有了保障。

从重视军事的角度出发,都城的设置自然是应该在具有一定险要的地方,进可攻退可守。

所以明朝为了预防鞑靼和瓦刺的侵扰,修建了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

这条长城经过北京北面的燕山和军都山,而这两个地方都是以险峻闻名的,在这险峻的山上修筑长城,就让北京更有了保障。

所以对于一个古都的选择,历朝历代的君王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够决定的,必然是有诸多的因素在里面,才能形成一个古都。

本文内容由小姬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