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钙的后果是什么 警惕新生儿缺钙的五大危害
新生儿缺钙的后果是比较大的,尤其是严重的缺钙,会容易让新生儿患上软骨病,还有新生出牙晚,牙齿不整齐,而且还会出现厌食偏食等问题,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健康。新生儿缺钙的后果是什么?下面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宝宝厌奶要先排除病理原因
宝宝厌奶要先排除病理原因
在宝宝4到6个月大时,偶尔会有三两天的时间食奶量减少,表现得像胃口不佳,不想进食,这就是宝宝特有的厌奶现象。何明娇介绍,厌奶期可能出现在吗?家长往往为此忧心不已。母婴专家指出,宝宝厌奶期应积极应对。
宝宝厌奶要先排除病理原因
在宝宝4到6个月大时,偶尔会有三两天的时间食奶量减少,表现得像胃口不佳,不想进食,这就是宝宝特有的厌奶现象。何明娇介绍,厌奶期可能出现在宝宝3-4月,也可能会在6-10个月左右出现。引起宝宝厌奶的原因有很多,但可分为生理性厌奶和病理性厌奶。
生理性厌奶持续时间短,大多数是两三天,这时宝宝的精神状态是正常的,也不会出现发烧,哭闹等异常现象,父母不必担忧。
病理性厌奶,就是因疾病导致了宝宝不愿意吃奶,有些慢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代谢性疾病都可能引起厌奶现象。另外就是急性感染,如鹅口疮会造成口腔疼痛,孩子喝奶的时候会感觉疼痛进而不愿进食。因此除了厌奶外还会伴随其他的异常表现,比如睡得不好,精神不振,容易哭闹,甚至出现腹胀、呕吐、发烧或呼吸急促等,家长应该重视,并及时到医院检查就医。
厌奶不一定会造成营养不良
宝宝一旦出现厌奶现象,家长自然就会担心营养是否跟得上。除了疾病造成的厌奶之外,大部分的厌奶现象都是生理性厌奶。比如出牙期牙龈肿胀不舒服,换新奶粉后口味不喜欢或造成腹部不适等,从而对进食暂时不感兴趣或者抵抗。
另外,随着宝宝的长大,开始关注周围的世界产生好奇并喜欢探索,一些外界嘈杂声音会轻易吸取宝宝的注意力,让他不再专心吸奶,甚至是停止吸奶,这都是属于生理性厌奶。
医生表示,大多数宝宝的厌奶期在一周左右,此间的厌奶行为并不等同于绝食,因为饥饿仍然会
促使宝宝进食。所以尽管喝奶量减少了,大多仍能维持正常的成长。营养摄入是一个长期的概念,不会因几天的饮食异常就造成营养不良。父母也可以依据成长曲线图,评估宝宝的生长状况。
宝宝厌奶期应积极应对
短期内的厌奶情况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如果厌奶期持续时间较长,对孩子以后的饮食习惯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家长应该积极应对,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喂奶时减少来自外界的刺激
宝宝到了好奇的阶段很容易被一点点风吹草动吸引了注意力,而“忘记了”吃,因此最好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进食环境。
少吃多餐
如果宝宝在每一顿吃很少的话,那么他就会很快感到饿,可以少量多次的喂奶。而且家长在宝宝厌奶期要有耐心喂奶,如果孩子确实不愿意吃,也不要强迫,否则可能越强迫越不吃,适得其反。
及时添加辅食
宝宝到了6个月,就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了。如米糊、果泥、菜泥等,但注意开始添加辅食时不要吃得过多,因为此阶段仍然是以奶为主,
进食过多主食以防影响吃奶量。6个月后就可以较大量的添加粥、肉泥、面条、胡萝卜泥等。这时可增加宝宝食物摄入的种类,同时可以用不同的辅食的颜色吸引宝宝的食欲。
不要频繁更换奶粉
如果宝宝厌奶情况发生在更换新的配方奶后,有可能是宝宝不喜欢新的配方奶的口味,或新配方奶让宝宝身体不适。此外,家长给宝宝替换配方奶时,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添加方式。
2新生儿缺钙的后果是什么
1.软骨病
“营养缺乏性佝偻病”也就是民间说的“软骨病”。当宝宝钙摄入不足或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时,体内缺钙直接影响钙向骨骼的沉积。机体中的钙不能正常地沉积于骨质中,就会导致骨质软化。颅骨在婴幼儿时期生长很快,缺钙症状中一个最早表现就是颅骨钙化不足,发生佝偻病导致颅骨软化(常表现为囟门不闭)。骨质软化还容易导致宝宝站立时难以承受身体重量而使下肢弯曲,从而出现“X”形腿,“O”形腿等。
2.出牙晚、出牙不齐
缺钙,在1岁左右宝宝身上还表现为出牙晚,而且即使长牙后,缺钙也不利于牙齿的健康。钙是使牙齿坚硬的物质,坚硬的牙齿能够咬硬食物,能够抵抗咀嚼的磨损。如果缺钙,牙床内质的坚硬程度降低,使宝宝咀嚼较硬食物产生困难,还容易在宝宝牙齿发育过程中出现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不对缝、咬合不正、牙齿松动、容易崩折、过早脱落的现象。
3.惊厥
如果宝宝血液中钙磷含量明显偏低,便会得“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又称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俗称“低钙惊厥”。这是因为钙在血液中的重要作用是抑制肌肉兴奋性,防止过度收缩。当宝宝血液中的钙水平下降时,抑制作用减弱,肌肉兴奋性就会立即增高,人会发生不由自主的收缩,即抽筋。
4.腹痛
当宝宝血液中游离钙离子含量偏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肠壁的平滑肌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发生强烈收缩,即肠痉挛,从而出现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5.厌食偏食
有些宝宝进入幼儿期后不爱吃饭,让家长非常头疼。其实,许多厌食、偏食都是缺钙引起的。因为钙能够控制各种营养物质穿透细胞膜,也能控制宝宝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在人体消化液中有许多钙,如果钙元素摄入不足,就容易导致宝宝出现食欲不振、智力低下、免疫功能下降等症状。
3宝宝多喝水有哪些好处
1.喝水的好处
人体内70%都是水分,血液中,皮肤中,肌肉中,器官中,水无处不在,有形的无形的,水是生命之源,离开了水,人就不能活下去。喝水对宝宝有很多好处,比如减少感冒发热的机率,增加身体抵抗力,防止因缺水而引发的上火,口干舌燥,喉咙发炎等病症。同时喝水能促进身体的代谢功能,一些病菌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减少孩子被病菌感染的机率。
2.喝水的误区
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宝宝已经喝过水了,就不要一个劲儿地再喂,会引起宝宝反感。饭前饭后不宜喝多水,水喝多了会停留在胃部,减少胃液的分泌,导致宝宝吃下食物后因胃里的消化液分泌少而消化不良,引发腹胀等不适。睡觉之前也不要给宝宝喝太多水,夜里尿液挤压膀胱会让宝宝睡不好觉,对其生长发育不利。另外,喝水最好喝温开水,不要喝凉水或是在水中加入糖或其他物品。
3.正确引导宝宝喝水
从出生就给宝宝养成喝水的好习惯,每天按时喂水,形成时间规律。在外出的时候也要为宝宝带上小水瓶,适时喝水。尤其是在太阳光下运动过后,宝宝出了汗,这个时间段一定要记得给宝宝喝水。春冬两季是感冒的高发季,多喝水有助于预防感冒,家长要注意孩子的表现,不要等到孩子口渴了再喂水。如果是能说话走路了的宝宝,家长要鼓励宝宝喝水,并告诉宝宝喝水对身体的好处,让孩子自己形成喝水的好习惯。
4.母乳喂养的宝宝什么时候开始喝水
医生建议,母乳喂养的宝宝在6个月以前可以不需要另外喂水,但还是建议家长在孩子喝奶之后用温开水漱口,这样可以减少宝宝舌苔因喝奶而结下的膜。常见有的宝宝一张嘴,就看到舌苔上结了一层白色的膜,是喝奶之后没及时漱口所至。这层膜容易导致宝宝胃口不好,食欲下降,有的还会引起热气上火。还是有必要,适当地给宝宝喝一点水。6个月之后,随着宝宝的快速发育成长,身体各项机能对水的需求加大,宝宝已不能再从母乳里获得所需的水分,此时父母就要开始给宝宝定时喂水了。
4喂哺早产儿注意事项
1、你的母乳会适应环境的需要。研究发现早产儿的妈妈初期所喂哺的母乳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会比后期要多,,同时含有的脂肪成分也有所不同。这是母体专门为早产婴儿身体的需要而设的,能让早产婴儿顺利度过最初几周的时间。
2、宝宝可能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中度过。你可能会因为宝宝不能够在你的身边或者不能够直接喂哺宝宝而感到很失望。但是你仍然可以通过吸乳器等工具将富含营养的奶水送到宝宝处,你也可以将奶水暂时冷藏在冰箱以备用。
3、医生可能会在早产儿的奶粉中增加一些补充剂。由于母乳对于宝宝来说是最容易消化的,所以对于宝宝来说是最好的。虽然如此,但有时医生为了给宝宝增加卡路里所以可能会在奶粉中增加补充剂给宝宝进食,但是目的都是能够让宝宝最后能够顺利地吃母乳。在这期间,你需要继续保持每两或三个小时吸乳一次,保持奶水的产生和供应。
4、要从奶粉转向母乳喂哺要有耐性。从奶粉的喂哺到母乳的喂哺,这个过程的转变可能并不会很顺利,特别如果是宝宝习惯了用奶瓶喂奶的话,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宝宝适应直接吸母乳。如有需要的话,也可以使用辅助的工具。
使用一种带管子的奶瓶,放在乳房的旁边,然后让宝宝吸母乳然后转换吸奶瓶的吸管,不断地转换,最后到只给宝宝吸母乳。这样宝宝就能够尽快吸管吸食母乳。
5、寻求帮忙。母乳对于早产婴儿和生病的宝宝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你的亲戚和朋友可能没有了解到母乳对健康的益处。他们可能对于你整天都需要吸出母乳给宝宝吃很不解,同时会建议你转用奶粉,这样会节省很多功夫。由于妈妈们都知道母乳的好处,所以她们不会介意整天要忙于吸出母乳给宝宝进食。你可以将母乳的益处告诉你的亲朋好友,然后寻求他们的帮忙,让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这项工作。
5怎样安排婴儿的哺喂次数
对于婴儿哺喂次数的安排,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是不尽相同的。目前的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婴儿没有定时的哺喂安排,哺喂次数取决于婴儿的要求,什么时候饿了,就可以什么时候哺喂。
换句话说,就是按需哺乳。新生儿一般每隔3小时左右就有哺乳的要求,这与母乳里的蛋白质易消化、蛋白质含量适中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新生儿期的结束,婴儿要求哺喂的时间便逐渐具有一定的规律了。在满4个月以后,开始增加辅助食品时,一般可考虑安排4次哺喂时间,在2次喂奶的间隔中,可添加蛋黄、米汤、菜汁等辅助食品。在11个月左右,可将喂奶时间减少为3次,再增加喂辅食的次数。
如果是人工喂养儿,由于牛奶不如人乳易消化,一般可考虑每日安排6-7次喂哺时间。每次喂奶间隔约为3。5-4小时,在喂奶间隔中,还应给小儿喂1次水。人工喂养的小儿在2个月以后就应加菜汁了,一般在喂奶的间隔中每天加1次,以补充牛奶中维生素的不足。小儿在4个月以后,基本与吃母乳的孩子一样加辅食,喂奶次数也同样的可减少至每日4次,减下的喂奶次数用辅食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