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立规矩的原则(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心得体会)
导语:给孩子成功立规矩的5个关键点,家长越早知道,培养效果越好
要想把孩子培养好,从小立规矩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教育问题。
这是因为,没有规约束。矩不成方圆。孩子的诸多良好习惯的养成、性格的打造、正确价值观的建立等等,一开始都离不开规矩的。
但这样看似简单的教育问题却常常难倒了很多父母,大家的痛点在于给孩子立规矩不容易、不管用。
“明明事先就跟孩子讲好,看完书后,就要及时归位到图书柜,但孩子就是做不到,看完书依旧到处乱丢。”
“明明在开学初就跟孩子约定好,每天早上要准时起床,可孩子早上还是要赖床,有好几次都上学迟到了。”
……
给孩子立规矩之所以老是不奏效,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以下五个关键点:
01 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给孩子立规矩
所谓的“最好的时机”,其核心在于“早”字。
孩子越小,给孩子立规矩就越是容易实现。
这是由于学龄前是孩子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期,父母此时在孩子的眼中就是权威,这时候最容易引导孩子,也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当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立规矩的方式是有所差异的。
很多父母之所以没有抓住“最好的时机”,往往和他们无意识地放任孩子有关。他们认为,孩子反正还小,皮一点没有关系,这不过是孩子的天性。
所以,以往经常会有诸如熊孩子在高铁上踹椅背、喧哗、在过道乱跑等,但父母却常常无动于衷的事件发生。
当别人忍无可忍地制止熊孩子的时候,换来的却是其父母的振振有词:不能伤害孩子的天性!
殊不知,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不意味着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果孩子从小缺乏立规矩的意识,就很容易养成各种恶习。
这种恶习在长期无人进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就会变得根深蒂固。
等到孩子大了,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增强,此时父母就很难再去改变孩子。在很多时候,父母即使花大力气去矫正,也恐怕无济于事。最后孩子就变得越来越难管了。
无数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给孩子立规矩一定要趁早。
通常情况下,在孩子刚刚能听懂大人的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孩子立规矩。
这个规矩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等来确定,我们举例来说,四岁前的孩子要有这些规则意识:
吃饭便后要洗手(刚开始父母可以帮孩子洗手,但要教会孩子并告诉他这个道理,慢慢从立规矩变成一种习惯);吃饭时要坐在餐椅上,不能到处乱跑(我们经常在餐馆饭店等场所看到有小孩在吃饭时不安分,到处乱跑,不是撞到了正端着滚烫汤锅的服务员,就是跑得太快滑倒了等等。这就是家长从小没有给孩子立规矩造成的。);不能触碰家中可能引起触电危险的电子、插座等;不能触碰开水瓶、正在加热的油锅等容易烫伤的物品;……当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了,这时候就有很多和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关的规则要学。比如:
玩完玩具、看完书之后要物有定位;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超过半小时;先完成作业后再玩;不能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不私自去危险的场所,如河岸、水库边等;……给孩子立规矩,并不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相反,是通过立规矩来保护孩子的天性。
事实上,在现实中往往是那些不遵守规矩的孩子,面临着更大更多的风险。比如,孩子私自跑到江河里游泳而发生溺水悲剧等等。
一言以蔽之,我们越早给孩子立规矩,就越能把口头上、纸面上的规则内化成孩子灵魂深处的东西,这对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品格性格、形成正确的三观等,都大有好处。
02 没能做到坚定、持之以恒地执行立下的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不难,难的是要做到坚定、持之以恒地执行下去。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就能看出问题来:比如,父母和和孩子事先定下规矩,每天只能看半小时的电视,到时间就把电视关掉,如果违反这个规则,第二天看电视的权利就自动取消。
刚开始孩子还勉强能遵守规矩,可有一次,孩子觉得某个电视节目太好看了,看半小时完全不过瘾,就对妈妈提出再多看半小时的要求,妈妈一开始没有答应,孩子就拿出了哭闹和发脾气的招数,妈妈实在是拗不过孩子,最后就妥协了。
可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无数次。最后原先立下的规矩就彻底落空了。
这很明显就是后续的执行力没有完全跟上,导致当初立下的规矩落了空。
除了父母在执行力上的不坚定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和孩子没能做到持之以恒。
因此,我们会经常看到有不少父母刚开始在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心十足,但坚持了几个月之后,就逐渐失去耐心,开始敷衍起来。
敷衍的后果就是孩子无法实现当初立下的规矩,规矩最后变成可有可无的摆设。
可以说,执行力如何,大体上决定了最终能不能实现立规矩。
这也不单纯是孩子的执行力不行,更是父母的执行力不行。
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孩子大都处在学龄前的年龄段。在这个阶段中的孩子大都自我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薄弱,仅靠孩子自身是无法贯彻执行的,他们非常需要得到父母的督导。
实际上,父母的督导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是要做到坚定。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次哭闹、发脾气等,就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不当行为,一次迁就,可能就需要以后无数次的努力才能让孩子回到“原点”。
●二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必然会遇到各种挑战,可能有孩子在挑战家长的底线,也可能会因为人的惰性而难以执行下去,等等。
当然,我们在执行规则的时候,也不是机械生硬,而是要有一定的弹性。
例如,孩子如果违反了规则,我们是不是就一定非得用“苛刻”的手段去惩罚孩子?当然不是这样。
在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承担违反规则的后果既不能设置得太苛刻,也不能设置得太宽松,而是要合理设置。
设置得过于苛刻,父母一般都很难真的下手去执行。可执行不下去的后果就是孩子以后再也不把规矩当一回事了。
反之,如果设置得过于宽松,那这样的规则即使立起来,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03 没有让孩子深度参与规矩的制定
从教育实践中来看,孩子如果深度参与规矩的制定,这种规矩的执行效果最为理想。
现实中那些无法实现的规矩,大多数只是由家长单方面制定的。
立规矩的执行对象是孩子本人,并不是家长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得到孩子的积极配合。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参与进来,他们就无法找到参与感,这样的规矩就很难得到实现。
只有当孩子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规矩,他们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去遵守规矩。
在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告诉孩子以下这些内容:
制定规矩的目的?制定规矩有什么作用?如果违反了规矩要承担什么后果?立规矩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才能彻底变为孩子的习惯。
04 父母没有成为孩子眼中守规矩的表率
在很多家庭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矛盾的场景:父母一边在给孩子立规矩,一边自己却在破坏着规矩:
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却窝在沙发上捧着手机刷剧不停,全然不顾不远处孩子默默注视的目光;在家中教育孩子要遵守交规,出门带孩子骑车上学却频频闯红灯;言行不一致的父母,又怎么可能教育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
最有力量的规矩,就是父母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成为孩子眼中守规矩的表率。
当父母成为守规矩的表率,尽管不言一语,但已经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孩子要如何守规矩。
05 全家人在立规矩的要求上没能做到一致
给孩子立规矩最怕“政出多门”,也就是全家人的要求都不一致,这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一些脑子比较“活络”的孩子,还有可能乘机钻要求不一致的家长的空子。
这样用不了多久,之前立下的规矩就会彻底失去作用,孩子在“对与错”方面的认识也将日渐模糊。
合理的做法是,在给孩子立规矩方面,全家人包括孩子在内,都要达成共识。如果大人之间有分歧,最好私下进行沟通。
只有全家人在立规矩的要求上达成一致,才有可能把立规矩真正落实到位。
结语
给孩子立规矩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做好长期习得的准备。
这对孩子是一种考验,对家长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考验?
我们在给孩子立规矩之前,需要认真思考和消化以上五个关键点,这是培养高度自律的优秀孩子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