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抖!自适应光学的由来和应用(自适应光学原理)
导语:防抖!自适应光学的由来
太空望远镜建不了太大,而且极其昂贵。地面望远镜虽然可以做得大很多,却因为大气抖动的原因,让我们无法看清楚远处天体的细节。
幸运的是,有一种方法,能够让地面望远镜克服大气抖动,也就是牛顿所说的大气不够宁静所带来的影响,帮助地面望远镜提高分辨能力。这种方法就叫做自适应光学。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都往天上发射各种间谍卫星。对于其中任何一方来说,如果可以分辨出天空中对方的卫星是什么型号,并且监测到间谍卫星经常在偷窥什么地方,就可以尽早转移敏感目标,并且迷惑对手。这些卫星和天体目标一样,和观测者中间也隔着时刻变化的大气。即使用4米口径的望远镜去看这些卫星,能看到的也只是模糊一团,什么也分不清楚。
图1:俄国监测到的美国间谍卫星。各种各样,有长方形天线的(A),有盘状天线的(B)。知道对手的动作是反侦察的重要一步
这个时候,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现,之前有一位名叫巴布科克(Babcock)的天文学家,提出过关于一种仪器的构想,这种仪器能够消除大气抖动对天文成像的影响。于是他们开始对这种仪器展开秘密的研制工作。最终,在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军方利用该仪器实现了,对低轨道间谍卫星的高分辨成像监测。而这项技术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后来,在美国军方对此技术解密之后,这项技术才逐渐在天文领域发展和应用起来。
图2:美国星火靶场观测到的间谍卫星。A:没有使用自适应光学;B:使用自适应光学;C:使用自适应光学+后期图像处理
这项听上去非常神秘的自适应光学技术,是怎样解决前面提到的大气抖动的问题的呢?让我们从光开始讲起。
我们知道,光其实就是电磁波。如果望远镜接收到的电磁波是平面波,就会得到最好最锐利的成像效果。那些距离我们特别遥远的天体,看上去近似一个点。以这个点为中心,电磁波以球面向外传播。等到这些电磁波到达地球的时候,这个球体已经非常巨大,而接触到地球的、相对很小的这部分电磁波,是可以被近似为平面波的。
然而,尽管到达地球上方的电磁波是平面波,在它们到达地面之前,还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就会在穿过的路途中受到大气湍流,也就是大气的抖动的影响。平面波会被大气影响而变成复杂的曲面,通过望远镜得到的图像就不再锐利,而会变得模糊。
因此,想要让地面上的望远镜得到仍然锐利的图像,就需要消除或者改正大气湍流对图像产生的扭曲。如果我们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探测到观测时的大气湍流的形态,并且在成像系统的光路上施以相对应的矫正,就可以使进入到望远镜的、被扭曲的曲面波,变回平面波,因而得到锐利的、原本的图像形态。这就好像给望远镜系统多戴了一副复杂的眼镜。
然而,大气湍流的变化是非常随机而且迅速的,因此这副眼镜的镜片本身,需要能够随着大气的变化而实时变换。在实际观测中,我们可以对大气实时形态进行探测,并且即刻做出矫正。
在对一个天体的成像曝光期间,如果这样的实时矫正过程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那么在理想情况下,最终的成像效果就会被矫正到和没有大气湍流影响的情况下一样。这就是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大致想法。
图3:自适应光学系统大致原理图。来自天体的平面波前被大气影响发生畸变。自适应光学系统探测,校正畸变,还原天体本身的样貌
因为这套矫正用的光学系统,可以自动不断地适应大气变化而进行调整,所以被称为自适应光学系统,也就是可以自动适应的光学系统。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